王宗濋也愣了瞬間。
莫須有?
這個是什麼罪名,也許有,也許沒有,這樣的罪名能讓人信服嗎?
趙桓坐在城樓上,看著城外鬧哄哄的一幕,笑著道:“舅舅儘管去,趙構既然介入這樣的叩闕,就要承擔後果。”
“身為皇室子弟,不想著報效朝廷,不想著為皇兄分憂,反而想壓朕一頭,攫取名望分一杯羹,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王宗濋躬身道:“臣領命!”
說完,王宗濋轉身下城樓去了,要準備下抓捕趙構,以及後續抓捕的事情。
諸多的資料,都是殿前司蒐集,王宗濋要全部記下。
城外依舊鬧哄哄,雲集計程車大夫和權貴豪紳卻陸續的退場,不願意再摻和。
皇帝不露面,而是一個一個的抓人,沒有人真扛得住朝廷的調查,尤其是大宋的風流雅士權貴。
李綱看著王宗濋離去,欲言又止。
好半晌後,他實在忍不住,正色道:“臣聽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今日,官家以莫須有的罪名,處置了康王。”
“他日,是否會用莫須有罪名處置其他人,亦或是栽贓臣子呢?”
“臣不是懷疑官家,更不是質疑,只是有些事情做了後,就打破了底線,不合適。”
李綱拱手道:“請官家明鑑。”
楊時作為理學家,倡導格物致知,他的學術思想對後世的王陽明都起到了極大啟發。
楊時說道:“官家,臣認為做人做事當至誠。不論是官家,亦或是臣民百姓,都應該如此。老臣也贊同首輔的話,違心之事不能去做。”
趙桓沒有正面回答,笑道:“李公、楊公,你們認為治國,當用霸道、王道,還是詭道呢?”
李綱回答道:“臣認為當以王道行事,堂堂正正才是皇者之道。”
楊時正色道:“官家是想說,漢家治國以霸、王道雜之嗎?老臣認為不妥,皇者當以中庸之道行事。”
“中庸之道,即仁者愛人,施仁政,使民有家產,安居樂業。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財本搖也……”
洋洋灑灑的話,闡述著楊時所推崇的中庸思想。
趙桓聽得頭大。
學術上的爭論,他不擅長,爭起來也沒完沒了。
趙桓搖頭道:“李公、楊公的話,各有道理。只不過,朕認為皇帝沒有什麼霸道、王道和詭道,乃至於中庸之道。”
“實用才是大道!”
“在特殊時期,需要特殊的手段。對付特殊的人,需要特殊的安排。”
“治國,因時因地而異。治人,因人因事而論。”
“簡而言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皓首窮經,按照某一種道理來貫徹。”
“回到趙構的事情本身上來,他為什麼叩闕請願呢?是莫須有的認為,朕處置了大相國寺,大宋要亡國了。”
“朕以莫須有的罪名抓捕他,也是對他的保護。”
“否則事情鬧大了,趙構陷入囹圄,乃至於攪動風雨讓大宋真的元氣大傷,豈不是不利於朝廷不利於大宋嗎?”
趙桓笑道:“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辦法。”
李綱眨了眨眼睛,開口道:“官家詭辯。”
楊時捋著鬍鬚,感慨道:“官家不去做學術,實在是可惜了。”
趙桓搖頭道:“朕不是做學術的料,,不過朕以莫須的罪名處置趙構,僅僅是他適合這樣的罪名。”
李綱心中腹誹。
莫須有的罪名,怎麼就適合康王了呢?難道趙構曾用莫須有的罪名對付人。
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