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利弊權衡
朝霞映照著長安城的金碧輝煌,大唐的朝堂之上,氣氛緊張而凝重。皇帝高坐龍椅,目光如炬,審視著下方站立的群臣。昨日,敵軍使者的求和書信已經送達,今日便是決定大唐命運的時刻。
“諸位愛卿,”皇帝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敵軍雖有求和之意,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軍士氣正盛,正是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敵軍的大好時機。若此時罷兵言和,無疑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主戰派的代表,大將軍李靖首先出列,他的聲音鏗鏘有力:“陛下,臣以為,敵軍雖有求和之意,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軍士氣正盛,正是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敵軍的大好時機。若此時罷兵言和,無疑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主和派的宰相張九齡則不以為然,他緩緩步出,語氣平和卻堅定:“陛下,戰爭雖能帶來勝利,但同樣也會耗盡國庫,使百姓疲憊。若能和平解決,不僅能保全將士的生命,還能讓百姓免受戰火之苦。況且,敵軍求和,未必不是真心,若能借此機會,穩固邊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李靖反駁道:“張相國所言差矣,戰爭的勝利並非易事,但若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豈不是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若此時心慈手軟,將來敵軍捲土重來,我們又當如何?”
張九齡回擊:“大將軍,戰爭的勝利並非易事,且不說勝負難料,即便勝利,也難保不會有新的敵人出現。和平,才是國家發展的長久之計。”
皇帝聽著兩派的爭論,眉頭緊鎖。他知道,這個決定不僅關係到戰爭的勝敗,更關係到大唐的國運和百姓的福祉。
此時,一直沉默的李浩然出列,他的聲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僵局:“陛下,臣以為,戰與和,並非簡單的二選一。我們可以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與敵軍進行談判。這樣既能保持我軍的主動權,又能為國家爭取到和平的機會。”
皇帝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李愛卿言之有理,朕也有此意。既要有戰的準備,也要有和的智慧。朕決定,一方面繼續加強邊防,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與敵軍進行談判,爭取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協議。”
朝堂之上,群臣紛紛點頭,對皇帝的決定表示贊同。李浩然的建議,既考慮了戰爭的殘酷,也考慮了和平的必要,為大唐的未來,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隨著朝會的結束,大唐的命運,也在這一刻,悄然發生了改變。而李浩然,這位穿越而來的歷史學家,也在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討論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幾日裡,朝堂上的討論變得更加激烈。有的大臣提出,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要求敵軍割讓領土,以補償大唐在戰爭中的損失。也有的大臣認為,應該要求敵軍支付鉅額的賠款,以補充國庫。更有甚者,提出應該趁機削弱敵軍的實力,要求他們交出重要的軍事將領作為人質。
李浩然在這些討論中,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態度。他知道,這些條件雖然能夠暫時滿足大唐的需求,但長遠來看,可能會激化雙方的矛盾,導致更大規模的戰爭。因此,他提出了一個更為溫和的方案:要求敵軍承諾不再侵犯大唐的領土,並在邊境地區設立貿易市場,促進雙方的經濟交流。
這個方案得到了一些開明大臣的支援,他們認為,透過經濟手段來鞏固和平,比單純的軍事征服更為持久。而且,這樣的做法也能夠減少戰爭帶來的破壞,有利於大唐的長遠發展。
然而,也有大臣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太過軟弱,無法顯示出大唐的威嚴。他們堅持要求敵軍割地賠款,以顯示大唐的強大。
在這場爭論中,皇帝始終保持著沉默,他在權衡著各種利弊。他知道,這個決定將會影響到大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