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者,練兵、行軍、作戰三者能熟練掌握其一,便可稱之為英才,掌握其二,便可稱之為名將,能同時掌握三者就是不世出的奇才!
就像淮陰侯韓信,數千新募之兵在他手中可敵數萬精兵,這就是把三者融會貫通之後達到的境界。
劉備距離這個境界或許還遠,但是單說作戰一項,在指揮一場會戰的過程中如何排兵佈陣,使用好每一支他手中的部隊。如今的劉備還是頗有信心的。
就像現在,劉備遠遠看著袁紹軍在他眼前展開,就彷彿在看一道等待著他破解的題目,只是要怎麼回答而已。
袁紹軍的佈置中規中矩,沒有什麼花巧之處。中軍是文丑的兩萬大軍,左翼是張合的兩萬人馬,右翼是顏良率領的一萬步軍和淳于瓊率領的一萬騎兵。
不管怎麼看,都是這個時代裡非常正統的佈置方式,沒有什麼新意,但卻是沒有什麼弱點的陣勢。
與之相對的,劉備軍的佈置就不那麼常規。劉備軍右翼是徐晃率領的一萬兵馬,中軍是劉備親自指揮的一萬兵馬,但是左翼則是張飛的五千騎兵,加上關羽的一萬步兵,而且高順的八百陷陣營也被加強到了這一側。
於是,相比於袁紹軍左中右三軍實力相對均衡,劉備軍此刻就像是一柄重錘,左翼就是錘頭,其他地方都是掩護用的錘身而已。
在戰前,劉備也學習了于禁的方法,把自己的目標公開給了所有指揮隊伍規模超過千人的軍官。
此戰,劉備就是要在騎兵與對方纏鬥的期間,讓左翼的步兵儘快摧垮袁紹軍的左翼。然後,大軍再向敵人中軍轉進,從側後當席捲整個袁紹軍戰線,儘可能摧毀絕大多數袁軍主力。
如果張飛所統帥的騎兵能夠儘快擊潰淳于瓊所部,那更是可以將袁紹聚而殲之,一舉將袁氏在北方的勢力徹底摧垮。
安排妥當以後劉備軍就正面與袁紹軍開始拉近距離,逐漸進入了交戰的距離。
此時已經進入了未時,試圖一舉取勝的雙方都沒有打算浪費時間在毫無意義的嘴炮和鬥將上。畢竟,不管是袁紹軍想著的追殺劉備軍,還是劉備軍計劃的剿滅袁紹軍的計劃,都需要時間。
畢竟在這個時代,到了日落時候,就算你是兵仙也只能明日再戰了。
於是,一場大戰就這麼開始了。
這一次,雙方的騎兵都沒有先動,他們可不想變成步騎夾攻下的犧牲品。
直到步軍都進入了弓弩手的範圍,弓手們的箭雨開始射向對方,才終於開始了行動。
淳于瓊現在可是學精了,根本不和張飛正面交鋒,就是利用自己的匈奴遊騎數量優勢不斷地拉扯陣勢,始終捏著手中的重灌精銳騎兵不動,匈奴騎兵損失多少都不動,就是拉扯陣線。
而淳于瓊的精銳騎兵不動,張飛的血衣騎就不能動,只能看著自己的輕騎兵不斷與匈奴騎兵糾纏。
當然,劉備軍騎兵的素質優勢,讓他們在面對數量更多的匈奴騎兵的時候佔盡了優勢。只不過,這片空曠的平原面積太大,他們要抓住這些匈奴騎兵真的並不容易。
相反,沒有了騎兵的干擾,步兵之間的戰鬥反而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徐晃率領一萬人馬對陣張合的兩萬人,在劉備軍的高素質加持之下,徐晃率領親衛到哪裡,戰線就前進到哪裡。張合與徐晃交手兩次之後,意識到徐晃這支親軍難以力敵,必須要靠大量人馬對抗。所以徐晃對張合那真是變成了一場混戰。
只不過,張合也算是治軍嚴謹,所以徐晃始終也沒能取得優勢,兩軍還只是相持不下。
要說劉備軍最難的,還是中軍。
劉備在這一路沒有安排軍中猛將,手下將佐之中武藝最高的也不過是劉闢和張曼成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