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戰之後,于禁全軍損失了將近五百人,其中一多半是高順率領的陷陣營造成的。于禁對自己這個戰損其實還是比較滿意的,唯獨他對戰果很不滿意。
在於禁的規劃裡,這一戰他們應當是給這些敵人包個大餃子,至少要把高順這支精銳給全部吃掉。
結果高順率領這支部隊打穿了兩翼那薄薄的側翼,直接跑了。
統計戰果,只幹掉了三千多兗州士族計程車卒以及九十幾個陷陣營的戰士。
這可把于禁給氣壞了,在他看來,高順和他手下的這些精銳士兵才是真正的威脅。只要吃下這些部隊,于禁敢說像是兗州世家送來的這種水平的軍隊來三萬他都能打。
但是,只要這支精銳在。對方一萬人的軍隊,他都必須要小心再小心,一旦被對方精銳打穿,那很可能就要葬送全軍。
為了加強管理,檢討問題並提升下一次作戰的水平,于禁在戰鬥結束的當天就開了反思會,而不是等到整場戰役結束。後來,這也成為了于禁治軍的一大特點,不論勝負,都要先反思一下!
但是,這種反思整理起來,確實是非常有價值,不僅僅是完整的記錄了戰鬥的狀況,更是指出了協調全軍包圍敵人的巨大困難。
在討論結束之後,就有隨軍的儒生連同地圖和總結的內容連夜製成了包含地圖的木板,以及寫好了總結內容的竹簡,並且一式三份。
其中一份留在軍中備查,一份送往劉備處算是報告戰果,另一份送往臨淄的書庫給顧南行做修訂之用。
為什麼會是顧南行修訂?當然是因為這個反思和檢討的過程就是顧南行制定的規則。
正所謂在書本中學習,不如在失敗中學習。顧南行不止在軍中,在他下屬的各級官吏和集市之中都推廣了這一做法。
每次出現問題,都必須要召開反思會,覆盤整個事情的經過,然後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最佳化和解決的方案。這個報上來之後,顧南行和其他主官可是要檢查的!
而於禁就是這一制度的狂熱支持者。他還特別:()三國第一後勤大師,蕭何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