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有過一個停滯時期,自從進入黑鐵文明後,人類文明就一直在做週期性起伏。
大多數時候都在重複前人的經驗,人類科技向上發展得相當緩慢,只有最近一兩百年才有如神助一般變得突飛猛進。
本來20世紀末,《紐約時報》就刊文之處,“在物理學界中存在揮之不去的懷疑,並且認為物理學即將滅亡!”
這篇文章只是物理學家從自己的領域去論述,但實際上其他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也都基本上走到了瓶頸狀態。
正如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在書中寫道:“科學發展的一個根本危險在於,檢驗科學理論所必須的實驗太過於複雜,而且即將超出人類能夠理解能力的範疇!”
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科技大爆發將這種擔憂沖淡,可是同樣有不少人能夠清楚的感覺到,人類科技走到當下的這個階段,早就已經不是什麼技術大爆炸之中,恰恰是正要進入技術大停滯的過程。
這些悲觀的科學家認為,任何技術道路都有它的物理極限,雖然現在看起來發展非常快,但實際上這是即將進入瓶頸的徵兆。
他們拿摩爾定律來舉例,認為一旦晶片工藝達到10奈米以下,量子效應就要來進行干擾,每過兩年就翻一倍晶片速度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
“除非人們能夠發展出量子計算機!”當時的專家說道。
在沒有喵星科技出現的時候,量子計算機只是概念中的產品,就算有不少團隊或組織聲稱自己已經研發出量子計算機,但那全都騙經費的手段。
此外,任何技術道路,都不可能僅靠數量的堆積,就能完成技術革命,比如把一萬臺蒸汽機拼裝到一起,也不可能把飛機推上天。
還有就是任何技術道路開闢後,初期回報效用很大,資本願意追加投入改進技術,但是發展到中後期,技術研發的回報就開始遞減,然後任何一個小小的改進都要投入大量的資源。
看一看人類登月發展路程就明白了,白頭鷹在半個世紀前就能把人類送上月球,可是想要用同樣技術把人送上火星,那就是一個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了。
即便能夠用化學燃料把人送到火星,那也是一個成本大過天的行為,而且人類花了六七十年都做不到,如果沒有喵星黑科技的出現,恐怕再過半個世紀都難!
最後就是隨著技術改進,科學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如果在20世紀初期,人類的技術雖然已經複雜,但是依靠一個天才就能搞出重大發明或發現,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就不行了。
因為科技系統已經複雜到超出任何一個人理解能力,就算有團隊組織進行合作研發,可是這種研發機構就算超出個人能力,但是它們也有著各自的極限。
此外,人類創造力的黃金期是在18歲到35歲之間,許多科學家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做出自己一生之中最重要的研究。
可是到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因為科學分工已經細到幾點,一個科學家30多歲的時候,可能才剛剛摸清自己學科的框架,想要做出顛覆性的研究成果,至少得要在30歲以後,而且這個年齡會變得越來越大。
高度複雜性使得科學家在人生創造力黃金期依舊在學習積累,而不是投入到創造研發之中,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出現人類學了一輩子都沒能掌握自己學科領域的內容,然後僅僅是重複前人的經驗就已經耗盡生命。
“但是現在不用擔心了,因為我們有喵星科技!”李茂業在國內某個科學研討會上,得意洋洋地說道:“只要喵星實驗室還在前進,那麼人類科技發展就不會停下腳步……”
臺下的人不住的點頭,表示極其贊同這個觀點。
現在人類對喵星科技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