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至少打清軍的沒問題的!”
而且劉衍非常清楚,其實明末的清軍並沒有後世某些“清吹”、“滿遺”吹捧的那麼強,滿人不管是兵力還是戰力,與歷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蒙古等相差甚遠,即便放在同等技術水平下,那些遊牧民族哪一個不是大軍數十、百萬,疆域上千裡的龐然大物,都不是滿人可以與之相比的。
只是滿人的運氣是所有胡人中最好的,此時的大明已經不但被李自成、張獻忠攪亂了內部,還遇上了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再加上不時南下的清軍,大明在這三方的共同壓力下,被不斷“放血”,如同是一個感染重病的巨人,被三個小矮人東一刀、西一刀的不斷放血,最終轟然倒下!
更何況,清軍還遇到了千年一遇的大漢奸吳三桂,有了這麼多的有利條件疊加在一起,清軍才得以順利入關,甚至當年多爾袞率軍進北京的時候,都不敢相信,還對部下說出“京師不可守,當攜丁口速速退回關外”的話來。
說白了,滿人就是趕上了千年狗屎運!
話分兩頭,這邊洪承疇介紹完督標營的實力,不說劉衍聽得頻頻點頭,就是監軍馬紹愉、張若麒,以及楊國柱、吳三桂等人也是紛紛讚歎,讓洪承疇心中很是滿足。
此時的天氣是早晚涼爽,但是中午的太陽就頗為猛烈了,特別塵土一起,讓人燥熱非常。
大軍一路沿著官道行進,很快就出了京師地界,沿途的官道有很多都是年久失修,坑坑窪窪不說,上面還滿是厚厚的泥沙粉塵。有些泥坑表面平整,若一腳踏上去,粉塵就撲了你一身一臉,再光鮮的衣甲,不久後就成了民夫乞丐。
待到過了玉田,不少明軍士兵便沒有了出發時侯的狀態,他們一個個叫苦連天,不少人都開始罵罵咧咧,行軍也是拖拖拉拉的,要不是各鎮總兵官的威望很足,對各部的約束也算得力,估計此時已經開始出現逃兵了。
劉衍都看在眼裡,不免對各鎮兵馬有些鄙視,暗罵:“繡花樣兒枕頭兵。”
馬紹愉與張若麒見了也是皺眉,洪承疇更是擔憂不已,嚴令各部總兵官嚴加管理,絕不能出現逃兵,否則嚴懲不貸。
劉衍看著各鎮總兵官忙前忙後的約束兵馬,各鎮之中,也只有吳三桂、曹變蛟、楊國柱三人的兵馬稍好一些,王廷臣、左光先的兵馬次之,其餘眾人,特別是唐通、馬科、王樸三人的兵馬,那完全就是沒有樣子看了,如同一大群“郊遊”的兵油子,全靠各鎮總兵官的家丁約束、彈壓,才維持了大軍的完整。
於是劉衍也是搖頭嘆息,難道皇朝末世,勳貴與軍功後代,都會成為八旗弟嗎?滿洲人崛起時也算武勇,到了清末,何等的德性與窩囊?這個問題何解呢,他不由深思。
由於天氣酷熱,此後大軍便按照洪承疇的命令,大軍正午到申時歇息,上午與晚時前趕路,這樣總算避開了最炎熱的那段時間,各路兵馬的狀態也稍好了一些。
四月二十九日,洪承疇率各路大軍到達山海關,出了山海關,就是關外了。
大軍到達山海關時,己近黃昏,夕陽穿射過來,給這座雄關蒙上一層金色的光輝。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而後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山海關城周長約四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十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