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成功發射,帶著 200 臺向陽機器人順利衝向太空的那一刻,整個發射場被歡呼聲和掌聲所淹沒。工程師們相互擁抱、擊掌,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與自豪。
向陽激動地走向團隊核心成員,聲音略帶顫抖卻充滿力量:“各位,我們成功了!這是團隊協作與技術創新的偉大勝利!”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淚光,那是對過往艱辛努力的感慨,也是對未來挑戰的堅定決心。
總工程師趙博士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開始詳細彙報:“向總,這次發射堪稱完美。火箭的發射視窗選擇精準無誤,避開了太空垃圾密集區和地磁干擾高峰期,確保了發射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運載火箭採用了先進的捆綁式助推器設計,一級發動機採用液氧煤油燃料,比衝高達 300 秒以上,產生的強大推力使火箭能夠快速穿越大氣層,進入預定軌道。二級發動機則運用了氫氧燃料,燃燒效率更高,為將機器人精準送入目標軌道提供了可靠保障。”
向陽認真傾聽,頻頻點頭,他深知這些專業技術背後凝聚著團隊無數個日夜的心血。這時,負責軌道計算的李工走上前來,展開一份軌道圖,說道:“我們此次的目標是清理星鏈在近地軌道的碎片。星鏈計劃涉及多個軌道層面,其中主要集中在 340 千米至 1200 千米的低地球軌道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星鏈衛星分佈在不同的軌道平面上,總共約有 1500 個軌道位置被佔用,而此次爆炸產生的碎片散佈在大約 800 個軌道位置附近,這些碎片大小不一,從微小的幾毫米到數米長的都有,它們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在軌道上執行,對其他航天器構成了嚴重威脅。”
向陽皺起眉頭,凝視著軌道圖,心中思索著清理任務的艱鉅性。他問道:“那我們這 200 臺機器人將如何分工協作,對這些軌道進行清理呢?”
李工指向軌道圖上的不同區域,解釋道:“我們將採用分割槽清理與動態調配相結合的策略。首先,根據軌道高度和傾角,將整個目標區域劃分為 5 個大區,每個大區再細分為 20 個小區。每臺機器人在發射前都已經預設了初始任務區域,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它們會根據實時監測到的碎片分佈情況和自身的狀態,透過地面控制中心的智慧演算法進行動態調配。例如,一些配備了高解析度光學探測儀和鐳射測距儀的機器人,將在較大範圍內搜尋碎片,一旦鎖定目標,它們會將碎片的位置、速度、形狀等資訊傳輸給附近的抓捕型機器人。抓捕型機器人則利用機械臂上的特製夾爪或吸附裝置,根據碎片的材質和形狀選擇合適的抓取方式。對於金屬碎片,可使用電磁吸附或機械夾取;對於複合材料碎片,則採用粘性物質吸附或網兜式抓捕。”
趙博士補充道:“在軌道調整方面,機器人將依靠自身的霍爾效應推進器或離子推進器進行變軌操作。這種推進方式雖然推力相對較小,但具有高比衝的優勢,能夠在長時間內持續為機器人提供微小但穩定的推力,使其可以精確地調整軌道高度和傾角,逐步靠近目標碎片。而且,機器人之間還可以相互協作進行軌道接力,當一臺機器人的燃料或能量即將耗盡時,另一臺機器人可以靠近它,透過連線裝置共享能源或推動它返回預定的回收軌道。”
向陽聽完,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他立即召集全體員工召開大會。在寬敞明亮的公司會議大廳裡,員工們整齊就座,臉上帶著興奮與期待。
向陽走上講臺,目光堅定地掃視全場,大聲說道:“各位同事,今天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上。剛剛,我們成功發射了 200 臺太空機器人,這是我們向陽公司的偉大壯舉。但接下來,我們面臨著更為艱鉅的任務——在兩個月內全面清理星鏈軌道上的碎片。”
他點選手中的遙控器,大螢幕上顯示出星鏈軌道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