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要不要對後金軍網開一面,放他們出關的問題,前敵指揮部產生了第一次分岐。
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意見,是不能放走敵人,要將他們一錘子敲死在關內。
張薔深知大明的腹地有多麼薄弱,連李自成帶著的一幫流民,都能轉戰千里,將中原大地攪得一團糟,更別說是精銳的後金騎兵了。
她說:“兵法上有圍三缺一的戰略,就怕皇太極知道沒了退路,縱兵掃蕩京畿地區,那些沒有撤到城裡的百姓,和糧食牲畜,全都要遭殃。”
袁可立說:“好不容易有個活捉皇太極的機會,拼著犧牲一些財物,也是值得的。”
這就是兩個時代的觀念衝突,張薔來自“以人為本”的後世,更關注普通百姓的安危。
袁可立和孫承宗,做為這個時代的統治階層,他們更看重的是功業,關鍵時刻,百姓是可以拿來犧牲的。
張維賢是堅定地站在張薔一邊,他說:“目前火器局和兵仗局的火器生產,連京營的需求也供應不上,如果後金軍在北直隸糜爛,許多縣城是防不住的。”
四個人,兩種意見,一時難以取捨,於是都不約而同地望向列席會議的袁崇煥。
以袁崇煥的私心來講,他是不希望一掌拍死皇太極的,有後金這個威脅在,關寧錦防線才重要,他這個遼東督師才不可或缺,他才能掌握每年五百萬軍費的分配權。
但此時,他不敢表露這個養寇自重的心思,只好違心地說:“自老酋起兵以來,東虜逐漸成為我大明最大的威脅,每年耗費無算,給朝廷造成重大的負擔……
臣贊成孫太師和袁兵部的意見,不能放虎歸山!”
於是,前敵指揮部下令,命薊鎮到宣大線的長城,守緊邊牆,防止後金軍隊,破關逃走。
皇太極見突不破關牆,想起老酋“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在居庸關下集結滿蒙殘兵,調頭出山,反向著北京城殺來。
一時間,北京城風聲鶴唳,再一次戒嚴。
皇太極卻繞過北京城,向南邊的華北平原衝去。
後金軍入關的時候,士兵帶包衣、雜役,有近五萬人,此時,經過幾次大戰,和不斷的消耗,剩下不到兩萬人。
戰局果然如張薔預料的那樣,後金軍一路燒殺搶掠,糜爛北直隸大部地區。
祖大壽和何可綱率領的關寧鐵騎,追在女真人後面四處救火,被女真人跟溜狗似的,帶著在華北大地上溜來溜去。
神機營的步兵,根本追不上敵人,火器又供應不足,面對快速轉進的女真人,徒呼奈何。
皇太極還用抓來的漢人,打造攻城器械,居然被他攻破了肅寧縣城,殺死縣官羅廷文及一眾縣衙官吏,活捉了首輔黃立極的家人,和魏忠賢的族人。
只有天津巡撫李邦華,以巡撫標營為基礎,招募青壯,組建起一支護衛軍,將周邊各縣的百姓,接進城裡保護起來。
《明報》上的輿論,也從最初的,叫囂著要拍死皇太極,漸漸轉為網開一面,將女真人放出關去,免得戰火延及到中原,甚至江南地區。
御史們開始上摺子彈劾孫承宗和袁可立,說二人低估了女真人的破壞力,致使北直隸糜爛,現在已經四月,再不放女真人出關,就要影響北直隸的春耕了。
連袁崇煥的錯誤,也被人重新提起,說要不是他打擊不力,坐看東虜勢大,哪裡有今日的局面?
孫承崇和兩個袁,自然要申請停職待查,張薔不允,說:“拍死皇太極的方案,本宮當時也是同意了的,豈能因為報紙上的幾篇文章,就降罪於人,以後,誰還敢做決定?”
叫來李若璉,吩咐道:“去查,看看這後面是誰在煽風點火?本宮對這種利用輿論挑起黨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