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馬蹄聲如鼓點敲打在草地上。
蕭琰帶著馬隊向前馳出十幾裡,草原的坡地漸高,右邊的扎勒雪山也越來越清晰,高大的雪峰彷彿在他們的頭頂,事實上雪峰還在幾十裡外。
羌塘草原並不是一望無際的平地,它東西橫貫三千里,有著高低起伏的草地丘陵,也有大大小小的雪山,每座雪山都有延綿的雪嶺和雪峰,蕭琰他們這一帶的三百里戰場都在扎勒雪山以北,它從西北向東南延伸,那曲河是從扎勒雪山其中一座雪峰流出。
蕭琰他們已經能夠看見南邊的那曲河,宛如編織在黃綠草坪上的寬闊白帶,而在他們前方兩三里外有一個高坡,唐軍正憑著高坡地勢,以弓弩阻擊往坡上衝鋒的吐蕃騎兵。
蕭琰看清唐軍的軍旗是麒武軍的旗幟,數營旗約摸有四五千步兵,在山坡上排成弓弩橫陣,兩邊各有數百輕騎兵,也是麒武軍的旗幟。吐蕃騎兵約有六七千人,其中重騎兵一千人左右,其餘五六千都是輕騎兵。
蕭琰一看地形,知道唐軍為何在這裡阻截吐蕃軍。
因為高坡的西南面是那曲河,而高坡的東北面是一個很大的湖,唐軍步兵陣據守在高坡上,而那片高坡長不到一里,吐蕃軍如果不想繞湖或蹚河而過,必須從高坡或左右兩側的緩坡衝過去,而高坡和兩翼,是唐軍的步陣。
坡下的那曲河不是很寬,只有十幾丈,河水或許不深,但吐蕃騎兵若蹚河而過,成了唐軍箭射的靶子,還不如從坡上衝過去。而高坡另一邊的大湖很大,青藍的湖水一片,可能有幾十裡寬,繞湖往北去那繞得遠了。以吐蕃人粗獷蠻勇的性子,十個主將大概有八個都會選擇衝過去而不會繞道。如果吐蕃援軍的主將有智謀,他也要考慮,敗退的吐蕃軍是不是正朝這個方向撤退過來,萬一他們繞道的時候,吐蕃軍撤過來了,豈不是被追擊的唐軍和在這裡阻擊的唐軍前後包了肉餡?在這種顧慮下,吐蕃援軍的主將也不能選擇繞道,他們必須擊潰這些阻截的唐軍,否則衝過去救援也會形成被唐軍前後夾擊的局面。
此時,雙方廝殺正酣。
唐軍有四百陌刀陣,用來對付吐蕃援軍中的重騎兵。
重騎兵的最大優勢是衝擊力,但吐蕃兵是從坡下衝往坡上,那衝鋒速度得減下來,而重騎兵因為自身負重在平原衝鋒時加成的衝擊力用到衝擊高坡時成了阻力,當然也沒了那種碾壓的衝擊力,並且因為負甲不靈活,在坡上奔跑反而顯得遲鈍。
而唐軍的陌刀陣步兵沒有穿重甲,只戴鐵盔護頭臉,身上穿皮甲,在坡地上來回衝殺縱橫,並不比吐蕃重騎兵的移動速度慢,反而三人一小隊、六人一中隊、九人一大隊的組合十分靈活,而且吐蕃重騎兵的鎧甲是鎖子甲,比不上唐軍重騎的鐵甲厚,唐軍鋒利的陌刀無論是戳刺,還是劈砍,都能對披甲的吐蕃騎兵和戰馬造成傷害,因此四百人的陌刀步陣硬是將一千重騎給擋了下來。
陌刀步陣與吐蕃重騎交戰的地方是高坡的左面——相對於唐軍來講——坡底是大湖,在臨近大湖的斜緩坡地上,是唐軍的輕騎兵,充當陌刀陣的側翼護衛,與護衛吐蕃重騎兵側翼的吐蕃輕騎廝殺在一起。
因為河水與湖水夾著的這片高坡地帶並不長,吐蕃人的六千多騎沒辦法鋪展開來,只能以每排三百騎的縱陣往坡上衝,所以唐軍的四千弓弩兵能夠以密集的箭矢將吐蕃騎兵的衝鋒一次又一次打退。
而在弓弩營陣的右邊,也是臨近那曲河的斜坡上,是唐軍另外五百輕騎,阻擊吐蕃輕騎從側面攻打弓弩陣。
雙方戰鬥很激烈,只是廝殺半個時辰,吐蕃騎兵損失了七百多人,唐軍也死傷四百多人,但唐軍還是穩穩的守著坡地。
吐蕃主將心裡急躁,決心渡河,他命令坡下的兩千輕騎蹚過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