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165,待修改
一路策馬沿著林間小徑或夾蔭徑道前行,偶爾繞湖池或院舍轉折,但大方向都是往北,一直行到攏翠山下,馳馬從谷峪過山,出了谷口,山北更是豁然而闊:澄廓的天如碧海,廣袤無垠的碧穹下,綠地坡崗丘山石林起伏相間,連綿一直接到天際;往東北方向遠眺數百里外,便見大河白水滔滔,那裡已經到了黃河的支流洛河!
“這裡,是天院。”
李毓禎騎馬立在攏翠山北面的坡崗上,馬鞭遙指前方這片遼闊土地,眉揚間,神姿也如這天穹大地邈然遼廓。
蕭琰不由轉目看她一會,才又看向前方,心裡感嘆道:這裡,是天院!
天策書院分三院,“天、地、人”,其中天院是武道學府,地院是易道學府,人院則是教授將道和經道的學府。而天院的佔地是內學三院中最大的,因為武道學子的破壞力太大,練武場所不闊,可能將整座書院拆了都有可能。
李毓禎一邊策馬下了山岡,一邊隨口聊道:“現在的天院比以前大得多,從明宗時候開始擴建,到高宗、世宗,經三代累建,才有了今日天下第一學府的規模。”
巧合的是,這三代都是女帝。
太宗初立時,天策書院還只是“天策武學”,培養皇族武道和將道人才,至明宗登基,開始擴建學府,才增設了文科部,但那時還沒有正式分院,直到高宗親政,才分出“天、地、人”三院,而“天策武學”也正式更名為“天策書院”,成為天下第一學府。而至世宗朝,天策書院不僅僅是學府,更是令世家側目的“武道第四宗”,和三清宮、劍閣、梵音寺並立於世。
在晉室東渡以前,天下武道僅兩宗——道門三清宮、墨門劍閣,都是千年巨擘;至北魏初年佛門傳入中原,繼而梵音寺創派統一佛門各宗,成了武道第三宗也用去了兩百年。而天策書院從立學至武道崛起,成為中原武道第四宗,只用了短短一百多年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必定是來自於皇帝的鼎力支援和資源財力的不斷投入。
蕭琰心裡想道:三位女帝和天策書院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明宗為何能以仁宗皇后、太宗外侄女的身份繼承皇位?除了太宗遺詔外,天策書院的支援也是極重要的原因。而高宗能坐穩帝位,覆滅太原王氏的謀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得到了天策書院的支援。有共同的利益,才有堅定的結盟。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明宗和高宗始終掌握著軍權。
無論太原王氏如何權傾朝野,掌持大半朝政和文官,但皇帝只要掌持軍權,朝廷翻不了天——大唐立國時立下規矩:宰相出自世家;世家不得染指軍權。而太原王氏要謀李唐江山,必須將手伸向軍權——但最終失敗。因為當時掌控十六衛的大將軍,一半是李姓宗室,一半是皇室傾力提拔的寒門將領,而這兩者都不可能被王氏收買,因為王氏給不出更大的利益。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明宗和高宗的能力,讓這些大將軍信服;否則,他們雖然不會支援王氏,但很可能去支援仁宗的皇子奪位,美其名曰“歸位正朔”。
比起讀史時,蕭琰此時想得更深入,正因為天策宗師和軍隊都是最崇尚武力的群體,他們沒有世家和文人那麼多條條框框,只有實力的衡量:當女人是弱者時,他們比起文人更輕視女人;但當這個女人是強者,他們也能很快轉變,順理成章的支援她的統治。
她不由想起母親在她小時候說的一句話:“武道,能強人,亦能強世道。”
蕭琰此時才明白何謂“強世道”。
但是,她不知道,她此時的明白也只是母親說的一方面——強陰陽世道,而另一方面,卻是要到很久以後,她才能明白。
蕭琰騎馬前行,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