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次日凌晨,蕭琮的五名牙兵牽著馬到第十一營報到,許沖默將他們分到第一團,各領了軍服鋪蓋前去報到。
蕭琰第一團的旅帥、隊正、火長諸兵官已經分別任命,雖然這五名牙兵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但營中才頒佈了任命將人換下去這是大忌,五人便以普通軍士的身份入營,編為缺員的一火,以五人之首的馬永忠為火長。這五人都是熟知軍中人事規則的,對此安排並無異議,只要有能耐,他們早晚會升上去。
上午巳時九點,蕭琰率領騎兵團開拔出營,開始為期十天的高寒訓練。
訓練之地是青加山脈,西去靜南軍大營二百餘里,騎兵出營後一路疾馳,按照規定他們必須在午時四刻抵達山麓。
蕭琰的騎兵團都是輕騎兵,人著皮甲,馬不覆甲,疾馳下一個時辰能跑出一百里,一路馳奔經過草原,繞過大大小小的湖泊,午時二刻,抵達青加山脈。
蕭琰下達命令,騎兵下馬、整隊,分火探測營地,搭建帳篷,修建防禦工事,尋找水源、造火物、食物……這些都是新兵訓練時教過的,但只有經過實地操作,才會成為自己的技能。
騎兵團出發時沒有帶任何食物,一切都要靠“自給自足”,這是為了訓練戰爭時缺糧的地補給能力。
青加山脈地域廣袤,是崑崙山脈的南支,東西橫亙一千里,西部是安西都護府與吐蕃之間的屏障,東部斜入海、靜二州,在靜州的山脈長約三百里,南北寬八十里,從山腰以上都是終年不化的積雪,還有冰川,但從山腰而下有蒼綠的樹木覆蓋,樹林中生活中各類野獸,這將是騎兵上山後的食物。山下湖泊眾多,南面和東面山脈下都是淡水湖,湖中有很多的魚,山下是大片的草甸,雖然八月天寒草色已見黃,食草動物不及春夏二季繁盛,但遊走於其中覓食的動物還是有的……如今都成了騎兵們“採集”的食物。
騎兵在出營前都接受過高寒之地的補給訓練,教官教過哪些食物可食,各種草類食物的採集和辨認方法,如何快速捕魚、狩獵等,有一套完整的食物指南,和兵法卷冊一樣,屬於軍中控制書籍,新兵只能根據教官的講解和繪圖去記,繪有圖的指南書是看不到的,當然看見也沒用——新兵識字的很少。但蕭繼有這本圖鑑指南,蕭琰憑著背藥草集的基礎,翻過兩遍記住了。她騎馬巡走,遇到採集回來的騎兵隊,上前辨認食物,哪些可食哪些不可食,自己鞏固的同時又指導了士兵,對她的博聞強記,手下的兵們很是佩服。
蕭琰隨身還帶了一個小本子,不時用炭筆記錄。所謂藥食同源,這些塊莖草類是食物,也有可能是有療效的藥物。她聽沈清猗說過,一方水土養一方藥草,不同的地形和氣候下,可能生長有其他地方沒有卻獨具療效的藥草,蕭琰想著記錄下來,既對她行軍有用,以後給沈清猗豐富藥草集也是有用的。
臨時營地和防禦工事很快搭建好,分組尋找食物的騎兵也陸續回來,各隊以火為組,開始埋鍋造飯。
用完午飯後,下午在草甸上訓練騎術,衝刺,穿插,左右側騎變換等。山下大草甸一片遼闊,比操練場寬闊多了,騎兵們馳馬起來很酣暢,但這裡的地形比靜南軍駐地更高,來回衝刺幾十回合後,很多人臉紅脖子粗了。
當晚住在臨時營地,第二天的訓練仍然在山下。凌晨出操五十斤負重繞湖跑,六十息一百二十次俯臥撐做三次,然後上馬訓練馬上槍法,除了馬永忠等五個老兵是用馬槊外,其他騎兵都是用木槍。馬槊是精銳騎兵的配備,因為一根馬槊製成要三年,和陌刀的造價一樣昂貴,所以並不是騎兵的標配,而且馬槊比槍重幾倍,沒有大力是揮舞不起來的,才組建成的騎兵團不可能用這種高階武器。但有幾個騎兵是用白杆槍,槍桿是用白醋木,與硬木製的木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