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陳靈嬰和叢瑜那天的談話裡,她們共同刻意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
如果想要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又不想讓自己的成就被他人竊取,就勢必需要申請專利,而申請專利,等同於公開所有技術。
屠女士的前車之鑑是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她們不能不考慮。
而是否選擇公開技術,陳靈嬰和叢瑜有發言權,更多的卻還是要看上頭領導究竟是怎麼想的。
再說了......
叢瑜看著陳靈嬰的側臉,最近到了院士評選的最後階段。
也是最關鍵的時候。
創新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屠女士,不是華夏院士。
這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
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個第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項的華夏本土科學家,竟然不是院士?
不是中科院院士,只是諾獎得主。
因為沒有留洋背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因為沒有發表過足夠的論文。
可笑的三個理由。
屠女士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生物實驗。
而往往幾萬幾十萬次的實驗也不一定能得出一個有效的資料和結論。
就像陳靈嬰加入叢瑜的科研小組至今,一篇論文也沒有發。
陳靈嬰發的論文也不多,基本上都是數學相關的論文,最有力支撐陳靈嬰走上院士這個位置的,是她提出的Spe(Z)平面理論。
可是陳靈嬰在提出這個理論沒多久後就回國進入了羲和基地,將自己淡化在世界眼前整整兩年,剛從羲和基地出來後又進了研究所。
她沒有像其他數學家一樣去宣揚和教授自己提出的理論。
而這也是最致命的地方。
Spe(Z)平面理論,大家都知道它好,但是說不出來它為什麼好,這個理論從提出到現在整整過去了四年,除了陳靈嬰,沒有任何人弄懂。
一個人也沒有。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論,宣告了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創立了廣義相對論。
而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因為他發現了布朗運動闡明瞭光電效應以及在宇宙學,統一場論,物理,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上面那三個東西拉出來哪個不比這個研究來得更重要呢?
為什麼呢?
時代的侷限性。
那個時候,能看懂這些東西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而理論物理並不像實驗物理一樣能夠拿出有力的實驗證明。
就像中醫沒辦法像西醫一樣,剖開人體,取出一片組織,在一系列程式後把你拉到顯微鏡前告訴你,
看,這個就是細胞!
即便有那麼多院士寫了舉薦信,但是沒走到最後一步,誰也不知道陳靈嬰能不能拿下院士這個稱號。
叢瑜自己已經是院士了,活到這個年紀,底下門生無數,她自然是沒什麼好怕的,可是陳靈嬰還那麼年輕,她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