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章開始便來到了《千字文》第三部分的段三段落,第二段落中我們講了一部分為華夏文明的發展與傳承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豪傑們——這些豪傑有分封的一方諸侯,有治國平天下、德才兼備的文官,也有開疆拓土,戰功赫赫的武將。也是這些英傑的貢獻,開創了中華大地的萬里疆土。從今天開始,我們便一起從“九州禹跡,百郡秦並”看看我們華夏大地的萬里河山。這兩句的修辭手法也是對賬的,就不再細說了。
“九”的本意我們就不再細究了,今天我們就從文化和現代的理解來說一下。“九”是我們認知內的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它不僅是十進位制數系中的終點,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常常被視為吉祥、尊貴的象徵,也因此與皇權、天命等概念緊密相連。
從術數的角度來看,“九”的獨特性在於它是單數中的最大值,具有圓滿、完整的意義。民間信仰中,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被視為吉祥之日,人們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以祈求長壽和幸福。這些習俗和信仰都體現了九作為最大單數所承載的吉祥、尊貴的象徵意義。
九也與五行有著緊密的聯絡。在五行中,每個元素都有其對應的數字,而“九”則常常被視為金的象徵。總的來說,九與天地、陰陽、五行等的關係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它不僅是數字的象徵,更是文化、哲學和藝術的象徵。透過深入研究和理解“九”的這些象徵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皇家文化中,“九”字具有特殊的意義和象徵,寓意著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皇帝也被稱九五之尊。有人問皇帝為什麼要稱作九五之尊,而不是九四或是九六之尊呢?這還是源於中華的第一奇書《易經》。
《 易經》用八個基本符號(稱為八卦)來表示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每個符號由三條橫線組成,分為陽爻(實線)和陰爻(虛線)。陽爻用的就是至陽之數九代表,而陰爻呢?用的就是六。八卦相互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種不同的狀態(稱為六十四卦),每一卦又有六個爻,從下到上依次編號為初、二、三、四、五、上。每一卦都有一個卦名、卦辭、爻辭和象辭,用以解釋卦象的意義和變化。《易經》中,乾卦是第一卦,也是最重要的一卦。乾卦由六個陽爻組成,表示天道剛健不息之象。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意思是大吉大利,適合求問各種事情。乾卦的象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道執行不停,君子應該效法天道,不斷自強自立。皇帝稱之為天子,就是代替上天來行使權力,管理生民。所以,皇帝是以乾為準。
乾卦中最重要的爻是第五爻(即九五),它位於上卦之中位,居中而得正,是陽爻居陽位之極致。乾卦的第五爻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龍飛騰於浩瀚的天空,適合與高貴的人物相交往。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神聖而威嚴的象徵,被認為是萬物之首,能夠呼風喚雨,造福眾生。龍在天空飛翔,就表示了帝王的權威和尊貴。這一爻代表了剛健中正之德,純粹而精,不偏不倚。它也象徵了帝王之位,因為在古代中國,帝王被認為是天子,受到天命的委任,代表天道治理人間。為什麼不是九六呢?因為第六爻的位置為陰數,陽爻居陰位,其位不正。這是其一,其二是在中國文化裡認為任何事情發展到極致,就要發生衰退,其第六爻是“亢龍有悔”。但皇帝不能“有悔”啊,那樣就可能皇位不保了。所以,皇帝就要處在九五——飛龍在天的位置,一直保持,長盛不衰。故此,皇帝也就稱之為九五之尊。
“州”, 象形字,始見於甲骨文。其甲骨文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間的小圓圈,表示水中有塊陸地。所以,“州”的本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