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章起,我們進入到了《千字文》第二部分的第二段落。在古代將“天地人”稱之為三才。在第一段中,我們講了如何從第一部分天道、地道、治國之道轉到了人之道。人之道是從孝道開始,直至五德的修煉。而第二段是從“景行維賢”開始,到“寸陰是競”結束,講的是如何做到品德的知行合一,以及我們修身的重要性與意義,時時刻刻警示人們恪守人之道。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景行維賢,克唸作聖”這兩句話。首先來看“景行維賢”,它屬於引經據典,其來源可追溯到《詩經》和《尚書》。在《詩經·小雅》中有這樣一句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詩表達了對賢德之人的崇敬之情。賢德之人的品德高尚如同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他們的行為準則如同寬廣的大道,讓人嚮往。這裡的“景行”就是大道、大路的意思,而“行止”則表示行走和停止。因此,“景行維賢”意味著只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才能成為真正的賢人。
我們還是先從文字來解說。“景”是形聲字。上部是“日”字,作形旁,表示的是意思,表示與太陽有關;下部是“京”字,它的古字代表的是高大的建築物,在此也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景”的本義是日光,但古說“景因光而生”,意即影子因光線所照射而生,所以上古以“景”作“影”,“景”便是“影”的最初文義。《說文解字》:“景,光也。從日京聲”。意思是:景就是光照的意思。《說文解字注》:“景,(日)光也。”《左傳》曰:“光者遠而自他有燿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處物皆有陰光如鏡,故謂之景。註釋裡說的是:景是光從遠處照在建築物上而反耀出來的光輝。
起初,它只是一個表示日光的象形字,後來逐漸引申出了風光、景色等含義。直到東晉初年,葛洪所著的《字苑》一書中,將“景”字加上了“彡”旁,這才出現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影”字。這裡的“景”字被用作使動動詞,可以理解為“使之景”,即讓某物變得光明崇高的意思。
行,象形字。三千多年前“行”字的圖形文字是十字大路。而甲骨文中的“行”字和商周兩代鑄在鐘鼎盤彝上的金文中的“行”字,二者都還不失“十字路口”的樣子。嬴政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六國以後讓李斯統一文字,李斯把“行”字相似於現在的樣子,全不像十字路了。
《說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凡行之屬皆從行。”其中,“彳”和“亍”都是小步走路、走走停停的意思。古代的行相當於現代走的意思,而古代的走相當於現在的跑的意思。後來把“行”字當作動詞來使用,“十字路”的本義漸失 “行”字作為動詞使用後便引申擴張出“去、離開”“從事”“行為”“可以”“經歷”“將,將要”等意義來。行在這裡指的是德行的意思。綜合起來,這裡的“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
“維”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糸,隹(zhui)聲。維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說文解字》:“車蓋維也。從糸隹聲。”在古代,車蓋是用大繩連線固定在車上的木質結構的,所以後來“維”作動詞表示系、聯結,由系、聯結引申為保全、保持。後來引申為法令綱紀之義,例如:“四維不張”意思是四維不能伸張,比喻綱紀廢弛,政令不行。舊時稱禮、義、廉、恥為四維,這是比喻的說法。
“賢”源自於"臤",我們看其甲骨文的“臣”和“又”組成,左邊為“臣”表示大臣的意思,右面的“又”,在古代表示的是手的意思,意味著掌握、管理,綜合下來表示善於管理的大臣才能稱之為賢。金文在繼承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在"臤"的下面加"貝"另造"賢"代替,表示大臣不光善於管理,還要善於理財的才能稱作賢。所以造字本義:善於理財的大臣。要想當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