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講到鴻鈞老祖演化四季,春秋更替、四季輪轉,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開始形成,並開始按照四季生長收藏,迴圈往復地運轉起來。這樣運轉起來就會有很多的規律,也會產生很多變化。但變化下來出了問題了。什麼問題?就是一年四季下來太陽計年的天數(太陽曆)和月亮的天數(太陰曆)對不上了。有人問對不對的上有啥關係呢?這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歷法就必須要讓太陽曆和太陰曆吻合。為啥要吻合?它不吻合不行啊,不吻合的話今年過年是正月,下去幾年,過年變三月了;要不今年六月豔陽高照,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大雪飄飛了。這讓老百姓的日子怎麼過啊。所以鴻鈞老祖必須要讓它們吻合起來。
有人就說了讓鴻鈞老祖想辦法對上不就行了。但《道德經》講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鴻鈞老祖雖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怎麼也屬於人的範疇。所以也必須“道法自然”。那怎麼辦呢?
鴻鈞老祖首先找了兩個人來乾點活——負責記錄年月天數的長短,適時調整太陽曆和太陰曆。那這人是誰呢?《山海經》裡有明確的記錄:“有人名曰??(wǎn)--北方曰??,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有人名曰石夷,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鴻鈞老祖在東面找的是一的叫??的人,讓他在最東邊阻止日月繼續向東執行的。這樣可以讓日月不間斷地執行,記錄、管理他們出來的時間。在最西邊找的這個神名叫石夷,住在最西北的一個角落,記錄和管理太陽月亮落下去的時間。這樣,按照規律每天、每月以及 每年的時間長短規律都在掌控之中了。
終於,太陽和月亮的運作有人管了。這件事完成後,鴻鈞老祖就開始了下一步演化——“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大家看看,這篇《千字文》從開天闢地說到了萬物形成,從四季到月份的變化一脈相傳。今天講的這兩句就是從四季到人們如何認知年月,怎麼記錄年歲——也就是閏餘成歲。有人問那什麼是“閏餘成歲”呢?
首先咱們看看“閏餘成歲”的來歷。這句話出自《尚書·堯典》。看看,現在講到堯舜禹了,但這裡講的是天文時節,而非堯舜禹的相關時代。《尚書·堯典》裡面就說了這麼句話:“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這說明啥?這說明中國至少在堯的那個時代(甚至比記載更早,距今將近5000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歷法了。說起怎麼計算來雖簡單,但怎樣來推演卻充滿了古人的智慧。現代人們通常會把我們公元紀年稱之為所謂的陽曆,把我們中國自己的紀年稱之為所謂陰曆。
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執行365天制定的歷法,簡稱陽曆。而中國從古代開始的天文曆法,歷來就陰陽合曆,就是以太陰曆和太陽曆相互合參而來,以太陰記月,太陽記年。再次強調一下中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曆,而非我們現在說的陰曆。
現在的陽曆也就是公元歷,它是純粹以太陽曆來計時的,至於月亮它是不管的。太陽是我記我的,月亮你自己玩你自己的,咱們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陽曆記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迴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裡就有詳細論述。但太陽曆與太陰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是不相符。用現在的話解釋就是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週期近地點時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