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名叫林風,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過目不忘,卻對枯燥乏味的傳統教育方式心生厭倦。他渴望探索知識的邊界,追求更靈活、更實用的學習方法。
“老師,學生並非有意冒犯,只是那些陳詞濫調,學生早已爛熟於心。”林風語氣誠懇,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我想要學習真正的學問,像您教授的醫術那樣,能夠真正改變世界!”
郭凌峰與陶夭夭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瞭然。原來,這並非一個頑劣成性的問題學生,而是一顆渴望知識滋養的種子,只是被傳統教育的條條框框束縛住了。
“林風,你說的沒錯,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學習的方法也應該靈活多變。”郭凌峰拍拍他的肩膀,“我打算開設一門新的課程,專門傳授一些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你願意加入嗎?”
林風眼中一亮,迫不及待地問道:“是什麼樣的課程?”
陶夭夭神秘一笑,“這門課程,將會顛覆你對傳統學習的認知,帶你領略一個全新的世界。”
幾日後,郭凌峰的私人學堂裡,一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正在進行。
沒有搖頭晃腦的背誦,也沒有刻板無趣的講解,郭凌峰將學生們帶到田間地頭,用實際案例講解農業耕種技術;他將學生們帶到工匠作坊,親手演示機械製造原理;他甚至將學生們帶到繁華的市集,講解商業貿易的技巧。
林風完全沉浸在這種新奇的學習氛圍中,他像一塊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著各種新鮮的知識。他發現,原來學習可以如此生動有趣,實用有效。
一個月後,林風不僅在學業上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排斥傳統文化,而是學會了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並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
這一日,學政大人前來巡視學堂,看到郭凌峰非正統的教學方式,眉頭緊鎖,“郭凌峰,你這是在胡鬧!如此離經叛道,成何體統!”
郭凌峰不卑不亢地答道:“大人,學生只是想……”
話音未落,一個蒼老卻洪亮的聲音傳來,“老夫倒要看看,是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眾人回頭望去,只見一位身穿硃紅色官服,白鬚飄飄的老者,在一眾官員的簇擁下,緩緩走進了學堂……“是當朝大儒,朱熹大人!”人群中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原本竊竊私語的學堂瞬間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著這位儒學泰斗緩緩走近。
朱熹銳利的目光掃過學堂,最終落在郭凌峰身上,“老夫聽聞,你教授學生農耕、製造,甚至商賈之道,將聖賢之道棄之不顧,可有此事?”
郭凌峰神色自若,躬身行禮,“回稟大人,學生不敢。學生只是教授學生一些實用之學,從未想過要取代聖賢之道。”
“實用之學?”朱熹冷哼一聲,“奇技淫巧,不過是雕蟲小技,豈能與聖賢之道相提並論?”
“大人此言差矣,”郭凌峰不卑不亢,“聖賢之道,教化育人;實用之學,改善民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強詞奪理!”朱熹拂袖怒斥,“自古以來,唯有熟讀聖賢書,才能明辨是非,治國齊家。你這般捨本逐末,置聖賢教誨於何地?”
“大人,”郭凌峰深吸一口氣,“聖賢之道固然重要,但也要與時俱進。如今百姓生活困苦,百業凋敝,更需要掌握實用技能之人才。學生只是想為國家培養更多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棟樑之才。”
一番話,說得在場不少官員紛紛點頭。他們中不乏深受傳統教育之苦,卻又苦於無人敢挑戰權威之人。郭凌峰的大膽言論,無疑是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朱熹見眾人反應,心中雖有不悅,但也明白一味強硬只會適得其反。他沉吟片刻,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