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正德不拿張永等人問罪。
劉瑾和張文冕反覆磋商,都覺得這事十有八九了。
但劉瑾並沒有透露他想置張永等人於死地。
他的所作所為,並沒有瞞過馬永成。
東廠也不是吃乾飯的,馬永成很快探知劉瑾捉拿張茂的意圖,他派人告訴張永。
張永聽說劉景祥死於餘甘杖下,他們與劉瑾結成血仇,頭都大了。
他料到將與劉瑾展開你死我活的相互傾軋。
他得到訊息時,寧夏的善後事宜處理得差不多了。
原來楊一清以總制名義張貼安民告示,張永聽從他的建議,也以監軍欽差的名義,還在路上就叫人去張貼安民告示。
兩人於正德五年六月在靈州會面,提審安化王、何錦、周昂和丁廣等主犯。
他們定下劃線界限,脅從官民一概釋放,在逃的勸其回來,不予追究。
善後事宜經楊一清事先策劃,行動迅速,基本上是成功的。
他們進入寧夏時,一路上所見的,老百姓仍安居樂業。
善後結束,張永須回京面聖,楊一清給他餞行。
共事一個多月,兩人很說得來。
酒喝得差不多了,楊一清令左右的人走開,他有話要對張永說。
張永看著楊一清跟他一樣光溜溜的下巴,以為楊一清想探討做男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他認為他們沒有什麼需要密談的。
楊一清卻說:
“張太監看安化王的討劉檄文,覺得怎麼樣呢?”
“檄文中寫的,萬歲爺大多知道。但我料到萬歲爺還沒看到檄文。黃珂上的,照劉瑾的德性,準會隱瞞不報。兵部是劉瑾的人,他們不會說什麼。只好我回京後將檄文呈給萬歲爺了。劉瑾多行不義,決沒有好下場。”
劉瑾隱瞞軍機,張永想抓住這個把柄,狠狠參他一本。
“張太監說笑了,誰不知道你們八虎忠心耿耿呢?安化王無非借個名目罷。”
張永意識到,楊一清找他密談不僅討論檄文,可能有其他目的,只是不信任他。
“總制大人有話直說吧。我的乾爹死在劉瑾手裡的,跟劉瑾不共戴天,不像外人想的那樣。”
“下官也聽說你義父死在劉瑾手裡,你們還打一架。”
“雖說是義父,可他是萬歲爺欽點的。撇開這個不說,義父跟我情逾骨肉,對張永有再造之恩。張永的所作所為,楊總制是知道的。這趟差完滿成功,跟義父平時教誨分不開的。這個外人就不知道了。”
“張太監的為人處事,與別的內官大不一樣。要不下官也不跟張太監密談。張太監打不打算彈劾劉瑾呢?此人比十個安化王都要可怕,實是國家的心腹大患。”
“回京後將劉瑾不法之事告訴萬歲爺,由萬歲爺定奪。楊總制與劉瑾也有仇?”
“說不上有仇。勉強稱得上,是下官修築邊牆,劉瑾不僅不撥款,還將下官免職。當年餘子俊修築邊牆,那一帶七十餘年沒有邊患,寧夏的工程沒有完成,實在太可惜了。然而劉瑾塗毒海內,是天下人的公仇,天下人都有責任除掉他。張太監將劉瑾不法事告訴皇上,可能搬不倒他。”
“除彈劾外,也沒有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