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記得農村或是古代常用麻做衣服。
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的,她可不想跟個野人一樣,圍幾片樹葉子上躥下跳的,忒沒有安全感了。
苧麻在中國曆代書籍中均有記載,治外傷出血用野苧麻幹葉粉末或鮮葉搗爛,外敷患處。
苧麻是植物中優良的紡織纖維,苧麻纖維紡織出來的純麻紗和與毛、絲、棉、化纖等混紡的紗,可以製成各種高檔的服飾面料。
同時苧麻嫩莖可作飼料,老杆可壓纖維板,苧麻鮮葉可作糕團,味極清香,鮮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飼料中蛋白質源很好的新增劑。
苧麻一般都長在山區平地、緩坡地、丘陵地或平原衝擊土上。一年可收三季,五月份、七月份和十月份左右都可採收。
“阿耀,你要振作起來,虎子已經沒有阿媽了,若是阿爸再不好好保護他,他怎麼養的大啊”,阿耀的阿媽愁眉苦臉的,懷裡抱著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小嬰兒,語重心長的勸著阿耀。
阿耀的伴侶在生孩子的時候,胎位不正,難產失血過多去世了。
只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個傷心的丈夫。
阿耀接過被獸皮包裹嚴實的小嬰兒,想起痛苦死忙的伴侶,不禁悲從心來。
“是啊,為了虎子我也得振作起來,好好養大他”,想通的阿耀抱著虎子去找其他生完幼崽的婦人討奶喝。
報酬就是阿耀每天多去打獵捕魚,分些肉給他們。
虎子就東一口奶西一口肉湯,艱難的生活著。
王小暖做飯的時候,看見竹簍子裡的幹蘑菇們有點受潮的跡象。趕緊拿出去曬著。
看來還是要趕緊把麻線做好,就可以做麻布口袋了,雖然麻布口袋也不密封,但也比現在會存放的久一點。
曬好的麻線需要再到清水中浸泡一會才可以開始績紗。
將泡水後的麻線分成細絲,頭尾劈開,用手將麻絲正反方向擰緊,這是制麻線過程中最費時間且枯燥的部分。一整天都需要坐著,只有手部不停的搓著線,一兩天下來手掌都起皮抽筋了。
白天的時候績麻線,晚上就將績好的麻線用木棍挽成一個個麻團,就跟平常見的毛線團一樣。
這時候的麻線團還不能直接用來織布,因為現在的麻線有很多的毛刺,而且抱合力差,需要用玉米粒熬成粥用來上漿,玉米澱粉可以提高麻線的韌性和平整性。
沒有玉米就用木薯澱粉熬製的漿糊來上漿。
上漿需要將麻線繃直,用兩根竹竿相隔幾米插在地上,將麻線纏繞在兩根竹竿上,儘量纏緊一點,然後用漿糊均勻的刷在紗線上,等紗線幹了之後就可以進行織布。
織布得做個簡單的織布機,在這之前先用麻線做兩雙麻鞋,草鞋還是太磨腳了,麻線做的更舒服些。
有一種最簡單的織布方式,就是用四根木棍綁成一個正方形,用麻線纏繞在相對的兩根木棍上作為經線,取另一個麻線團作為緯線方式織緊,每穿過一次線都要用竹片將線壓緊。
用這種方法能快速的得到一塊布,但這種方法織出來的布不牢固,一剪開就會容易散架。不過可以臨時織出來做一身替換的衣服。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像打毛線衣的方式,用四根細細的針直接將麻線織成衣服或者用鉤針鉤織的方式,這種方法就是織出來的東西不能裁剪,織出來是啥就是啥。
幸虧在學生時代有豐富的織毛巾和從小看媽媽織毛衣的經驗,先給自己織出來一雙襪子和洗臉用的洗臉巾。
再織出簡單的長袖衫和長褲,終於能將身上快穿成抹布的衣服換下來用草木灰清洗乾淨放好。
剛織好的麻衣也要在清水中反覆漂洗然後拉直晾曬,反覆漂洗可以洗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