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逐漸暢通,讓重建地區的農業迎來了勃勃生機,田野裡一片繁忙景象,處處洋溢著收穫的希望。然而,正如團隊所察覺到的那樣,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了當下阻礙農業進一步穩健發展的關鍵所在,亟待解決。
首當其衝的便是種子供應。在受災地區,過去儲備的種子有不少因戰爭破壞或是儲存條件受限而出現了變質、發芽率降低等情況。一些原本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變得稀缺,而從外部引進種子又面臨著適應性和成本的雙重考量。林蕭和蘇瑤帶領的團隊迅速組織起了種子專家,深入各個農業產區,對土壤、氣候等條件進行重新評估,旨在篩選出既契合當地環境又能保證高產、抗病蟲害的種子品種。
他們一方面與全球各地的種子庫積極溝通協調,爭取獲取那些經過長期培育且性狀優良的種子樣本,帶回產區進行小範圍試種。在中東地區的一片廣袤農田裡,科研人員小心翼翼地播下了從國際種子庫引進的耐旱小麥種子,每日精心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從發芽、拔節到抽穗,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經過幾個生長週期的試驗,發現這些種子在當地的適應情況良好,有望大面積推廣,為當地的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團隊加大了對本地種子繁育的投入力度。他們在非洲的一些農業基地建立了種子繁育中心,邀請經驗豐富的本土育種專家,指導當地農民挑選健康、飽滿的種子進行留種繁育。同時,藉助現代生物技術,對本地的一些特色農作物種子進行提純復壯,提高其優良基因的佔比,使得這些傳承著當地農業記憶的種子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重新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化肥和農藥的供應同樣不容樂觀。由於戰爭導致許多化工廠停產,原有的供應渠道被切斷,而新的供應源又存在運輸困難和價格高昂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團隊決定探索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生產資料替代方案。
在歐洲的部分農業重建區域,團隊推廣起了有機肥料的使用。他們組織農民收集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透過堆肥發酵等科學工藝,將其轉化為富含養分的有機肥料。不僅解決了廢棄物處理的問題,還減少了對化學肥料的依賴,讓土壤的肥力能夠在自然、健康的狀態下逐步提升。同時,針對病蟲害防治,團隊引導農民採用生物防治手段。在農田周邊種植驅蟲植物,釋放害蟲的天敵昆蟲,建立起天然的生態防禦屏障。並且,邀請農業專家向農民傳授一些傳統的農業防蟲技巧,比如利用糖醋液誘捕害蟲等,這些方法既環保又有效,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
農業機械的供應與維護也是保障生產的重要環節。許多在戰爭中受損的農機具急需維修和更換零部件,可一些國外的農機生產廠家由於自身產能問題或是物流阻礙,無法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團隊便組織起了本地的能工巧匠,開展農機維修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維修各類農機具的技術,在各個農業基地設立維修站點,方便農民隨時送修。
此外,團隊還積極與國內一些有實力的農機制造企業合作,根據受災地區的實際地形和農業生產需求,定製研發了一批小型、輕便且操作簡單的農機裝置。這些裝置價格親民,易於運輸和維護,一經投入使用,便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減輕了人力勞動強度。
在應對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緊張的這場硬仗中,團隊成員們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個產區,協調各方資源,攻克一個個難題。雖然過程艱辛,但每一次的突破都讓農業生產的根基更加穩固。隨著生產資料供應逐漸穩定,各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以有條不紊地繼續擴大規模,向著豐收的目標穩步邁進。
然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農業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