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之後,林婉清家族並沒有因為小橋修繕工程的結束而將山村拋之腦後,反而愈發積極地投入到對山村進一步幫扶的計劃之中。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成了他們首要攻克的難題。
林致遠憑藉著多年在商界積累的豐富人脈,開始四處打聽合適的農產品經銷商以及電商平臺合作機會。他頻繁地參加各類商業聚會,逢人便介紹起山村那些純天然、品質優良卻被困在大山裡的農產品。不少人起初只是出於禮貌聽聽,但當看到林致遠拿出那些山村實地拍攝的農產品生長環境照片,還有村民們質樸勞作的畫面時,都被深深打動了。
其中有一位做大型連鎖超市生鮮採購的張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林致遠抓住這個機會,邀請張總一同前往山村考察。那一天,陽光灑滿山間小道,林致遠帶著張總在山村裡轉了個遍。他們走進一片片果園,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沉甸甸的梨子壓彎了樹枝,果香四溢;又來到田間,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帶著泥土的清新氣息。張總一邊檢視,一邊不住地點頭,對這些農產品的品質讚不絕口。
“林老哥,說實話,我做這行這麼多年,很久沒見到這麼好的原材料了,都是純天然、無汙染啊,市場潛力很大啊。” 張總由衷地說道。
林致遠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趕忙說道:“張總,那您可得多幫襯幫襯這山村啊,村民們就盼著這些農產品能走出大山,改善改善生活呢。”
張總拍了拍林致遠的肩膀,豪爽地說:“放心吧,老哥,只要品質能一直保持,價格合理,我這邊超市的採購訂單肯定少不了。”
在另一邊,林宇軒則忙著為山村農產品打造品牌形象。他聯絡了專業的設計團隊,深入挖掘山村的地域文化特色,結合農產品本身的特點,設計出了一套獨具韻味的品牌包裝。包裝上印著山村秀麗的山水、古樸的農舍,還有村民們質樸的笑臉,讓人一眼看去,就能感受到那濃濃的鄉村氣息和背後的匠心。
林詩雅也沒閒著,她組織起一支志願者團隊,專門負責給農產品拍攝宣傳影片和圖片。他們走進果園、菜地,記錄下農產品從採摘到分揀的全過程,還邀請村民們出鏡,講述這些農產品背後的種植故事,賦予了它們更多的人文溫度。影片一經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想要購買這些充滿故事的農產品。
而林婉清和蕭逸,則統籌協調各方資源,與村裡的幹部們一起,制定了詳細的農產品生產和供應計劃,確保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同時,能保證質量的穩定。他們還在村裡組織了多場種植技術培訓講座,邀請農業專家來給村民們傳授科學的種植方法,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隨著連鎖超市的第一批訂單下達,整個山村都忙碌了起來。村民們天不亮就來到田間地頭採摘新鮮的果蔬,然後運到村裡臨時搭建的分揀中心。婦女們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分揀、包裝,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神情,嘴裡還唸叨著感謝林婉清家族的話語。
一輛輛裝滿農產品的貨車從山村緩緩駛出,駛向城市的各個角落,也承載著山村的希望和未來。在農產品銷售逐漸走上正軌後,林婉清家族又把目光投向了山村的文化設施建設上。
林婉清想起小時候在城裡,社群裡的圖書館是她最喜歡去的地方,那裡充滿了知識和樂趣,她便想著在山村裡也打造一個小小的鄉村圖書館。她把這個想法和家人一說,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支援。
說幹就幹,林婉清一家開始四處募集圖書。他們在自己的朋友圈、同學群、工作群裡發起了倡議,沒想到響應者眾多。大家紛紛把家裡閒置的書籍整理出來捐贈給山村,有的還特意去書店購買了適合村民和孩子們閱讀的新書。沒過多久,各類書籍便堆積如山。
林宇軒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