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州城不戰而降,按照凌衛明指示,不戰而降的全部優待,出路任其自己選擇。
自此,遼東大地終於歸於一統,再也沒有其他勢力能夠在這裡掣肘。
在經歷了一系列激烈的征戰與交鋒後,朝鮮和流亡的滿人政權遭受重創,元氣大傷。
他們的軍事力量被極大地削弱,國內經濟也陷入了混亂與蕭條之中。
短時間內,他們根本無力再組織起大規模的戰爭,遼東地區因此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和平穩定時期。
而此時,對於遼東而言,正是大力開展建設的黃金時機。
金州和永平府此前一直致力於培養新式人才,經過長時間的悉心培育,如今這些人才終於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遼東建設的全面鋪開,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如飢似渴,這些培養出來的新式人才竟變得供不應求。
農場、工廠、醫院、學校需要大量人才,甚至還在小學裡學知識的都被拉去當了基層領導。
畢竟明末能找那麼多識字的也是不容易。
面對這一情況,凌衛明果斷下令,要求各地積極招收關內識字的文人。
他將目光重點投向了山東登萊地區,此地連年遭受大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但同時,這裡又是孔孟之鄉,文化底蘊深厚,文人眾多,而且由於災荒,大量勞動力閒置。
凌衛明希望能從這裡吸納一批優秀的人才和勞動力,為遼東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面前。由於凌衛明實力的不斷壯大,以及他與朝廷之間微妙的關係,“凌衛明早晚必反”的這種共識在民間悄然流傳。
這使得很多人對前往遼東心存顧慮,即便在山東登萊地區面臨著飢餓的威脅,他們寧肯餓死,也不願意渡海去遼東尋求發展。
凌衛明深知這種觀念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他只好讓孔胤植加大宣傳力度。
一方面,詳細地向百姓介紹遼東的發展前景和良好機遇;另一方面,多多以遼東的名義賑濟災民。
在凌衛明的安排下,大量的糧食和物資被運往山東登萊地區,幫助當地百姓度過難關。
在凌衛明的全力支援下,儘管中原大地其他地方早已糜爛不堪,餓殍遍野,但山東登萊地區卻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悲慘事件。
透過這些努力,凌衛明逐漸在山東登萊地區贏得了一些民心,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前往遼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