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竟然默許了?”諸葛亮神色一怔,隨後漸漸冷靜下來。
察覺到諸葛亮臉上的神情變化,馬良當即問道:“丞相,可有不妥之處?”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蹙眉道:“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乃兵家大忌,倘若陸遜用火攻,七百里連營足以成為一片焦土。”
“啊?”馬良也震驚了,他沒想到戰事竟如此兇險。
諸葛亮沉思片刻,緊張的神情逐漸舒緩開來,隨即說道:“孝直先生是飽讀兵書之人,不會不知此番結營的兇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來他與殿下定有後手。”
聽到諸葛亮這般說,馬良這才暗暗鬆了口氣。
“季常,我有些不放心,需儘快趕往江陵一趟,先帝的靈柩,還勞煩你與蔣琬先生一同護送至成都。”諸葛亮看向馬良說道。
“丞相放心,良定不辱使命。”馬良緩緩站起,朝諸葛亮拱手拜道。
蜀吳慘烈的廝殺仍然在烏林以西繼續上演著,戰場上吶喊聲、兵器碰撞聲交織在一起,一時間火光沖天,硝煙瀰漫。
就在陸遜被這場戰事搞得焦頭爛額之際,劉禪卻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跟他一同消失的,還有句扶的火槍營。
按常理來說,如此重大的戰事,身為最高統帥的劉禪,理應親自坐鎮指揮。
然而蜀軍七百里連營起火之時,他卻將五萬蜀軍的指揮權,盡數交給了黃權。
黃權剛接到命令時,整個人都是懵的,但更多的是緊張和侷促,畢竟這是蜀中所有的精銳,一旦指揮有失,十個腦袋都不夠劉禪砍的。
劉禪將大軍指揮權交付於黃權,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
歷史上的黃權是一位既能出奇謀,又能統兵的奇才,他的軍事統帥天賦不在諸葛亮和法正之下。
但就是這樣的奇才,夷陵之戰後卻不得已投靠了魏國。
由於劉備指揮失誤,夷陵之戰蜀軍遭遇大敗,回蜀中的道路盡數被吳軍封死。
此時指揮江北諸軍的黃權因為道路封鎖的緣故,無法返回巴蜀之地,走投無路的他,無奈選擇北上投靠魏國。
黃權棄投近在咫尺的東吳,反而北上越境投曹魏,這讓魏主曹丕倍有面子,因而黃權降於魏國時,深受曹丕重用。
黃權降魏,劉備並沒有因此怪罪,對其家人也與先前一樣善待,後先主嘆曰:“不負黃權,不負其權。”
黃權的投誠是迫不得已,如果他不這麼做,他與手下的數千將士,都將成為東吳的刀下亡魂。
這是屬於黃權的遺憾。
這一世,劉禪將大軍指揮權交於黃權手中,一是為了彌補歷史的遺憾,二是為激發其統率之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江陵東線戰場,最終僅有幾千吳軍向東突圍而出,陸遜焦急地看著天色,一向沉穩的他,手掌心已經攥出了汗。
這種規模的死傷,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大都督,留在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能再等了,趕緊撤吧。”周泰心急如焚,扯著嗓子高聲喊道。
是啊,不能再等下去了,再不離開烏林渡口,怕是想走都走不成了。
陸遜斟酌再三,最終咬牙喝道:“撤!全軍渡河,往柴桑方向撤退!”
“諾!”
這一戰,六萬吳軍幾乎全軍覆沒,荊州怕是也保不住了,陸遜心中滿是苦澀,待回到吳中,他也難以跟吳王孫權交代。
眾將士登上戰船,如今的他們,儼然已經成為了一支孤軍。
軍心士氣全無,若是在撤退的途中再遇到蜀軍阻擋,怕是插翅難逃。
陸遜率領千人殘兵,乘著戰船直奔長江下游,準備往陸口港方向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