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步伐未曾停歇,反對者的反撲也愈演愈烈。顧晨深知,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如同在刀鋒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省委的支援至關重要,但地方政府的抵制、利益集團的暗流湧動,以及紀委調查的深入,讓整個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這一刻,顧晨已經沒有退路,他只能選擇迎難而上。
---
省紀委的進一步調查
就在顧晨剛剛展開新一輪財政改革部署時,省紀委的一項新調查讓整個財政廳內部風聲鶴唳。
“廳長,省紀委已經對財政廳某些幹部展開了進一步調查,甚至有人被要求停職接受審查。”王煒匆匆走進辦公室,語氣裡帶著些許不安。
“誰?”顧晨抬頭,眼神凌厲。
王煒遞上了一份名單,顧晨接過掃了一眼,眉頭瞬間皺起。
名單上的幾個人,都是財政廳的核心人物,其中一人甚至是他直接提拔的財務管理處負責人。
“他們的罪名是什麼?”顧晨沉聲問道。
“具體細節還未公佈,但初步訊息稱,涉及財政撥款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甚至有個別幹部與地方企業存在利益輸送問題。”王煒低聲說道,“這次調查的力度很大,紀委的態度也十分強硬。”
顧晨沒有立刻回應,他知道,改革越是深入,反對者的手段就越多。對財政廳的調查,表面上是反腐行動,實際上很可能是針對他個人的政治佈局。
“立即安排人整理相關資料,確保財政廳內部的賬目清晰,不給任何人留下攻擊的藉口。”顧晨冷靜吩咐道。
王煒點頭,轉身離去。
顧晨坐回椅子上,陷入深思。省紀委的調查並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有預謀的行動。如果他不能儘快找到突破口,改革可能會被徹底拖垮。
---
地方政府的最後反撲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抵抗力度也在加強。
幾個地級市的主要領導開始頻繁向省委施壓,甚至聯合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提交報告,質疑財政改革的合理性。他們的核心觀點是:改革過於激進,財政政策調整過快,已經影響到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威脅到基層政府的財政穩定。
更有甚者,個別地方政府官員直接聯絡媒體,試圖引導輿論,把改革塑造成一場“政治作秀”,甚至暗示顧晨是在為個人仕途佈局,而非真正關注地方發展。
這些手段雖然不算高明,但卻十分奏效。短短几天內,社會上開始出現各種針對財政改革的負面聲音,甚至在網路上掀起了一場關於“改革是否適宜當前環境”的大討論。
省委內部對此也產生了分歧。
改革派認為,這些負面輿論是利益集團操控的結果,不能輕易妥協,必須堅持改革到底;而保守派則主張謹慎行事,避免因改革過快而導致社會不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顧晨必須拿出更強有力的行動,才能穩住陣腳。
---
省委會議的較量
很快,省委召開了一次高規格的緊急會議,會議的主題直指財政改革的推進問題。
會議剛開始,趙鴻儒書記便開門見山:“財政改革是我們目前的重點工作,但近期社會上的一些聲音值得關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在確保改革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顧晨知道,這是一次關鍵的博弈。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在場的所有人,隨後沉聲道:
“財政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最佳化資源配置,消除地方財政黑洞,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一點,我們不能動搖。至於社會上的雜音,我認為,我們更需要加強輿論引導,而不是被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