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菜大姐高興的說,“謝謝老公。”
傻柱爹在城裡經常聽女人這麼喊男人,這次咱也洋氣一把,傻柱爹心裡美滋滋。
不過,兒子傻柱勸爹,別再上那個女人的道了,這次中秋節回家,我娘都懷疑你了,還是留著錢回家蓋屋用的吧。
傻柱爹不以為然,傻柱說你要再把錢花給那女人,我就不給你養老。
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自那次婚沒離成後,樓紅英回到山村裡繼續做鞋墊加工和收購。
廠子慢慢開始運作起來,樓紅英在村裡招了幾名工人先試一下,看看機器加工出來的鞋墊和人工的有多大差別。
試了半個月後,生產出了第一批鞋墊,樓紅英拿到王廠長那裡鑑定,結果大失所望。
這些機器鞋墊的做工太粗糙,和人工的無法比,客戶也不滿意,那可怎麼辦?機器裝置都買了,廠子也開了,這樣解散又損失一大筆。
樓紅英焦頭爛額,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可是,她不甘心再次失敗。
於是,樓紅英決定重新審視整個製作流程,仔細對比人工製作鞋墊的步驟,發現機器在一些細節處理上過於生硬,就是不夠細緻。
她聯絡了裝置廠家,請求技術人員前來幫忙調整機器引數,越細越好,速度慢點沒關係。
同時,樓紅英組織廠裡的女人們,開展經驗交流活動,讓老手藝人分享手工製作鞋墊的技巧心得,嘗試將其中可行的部分融入到機器操作規範中。
經過一番努力,第二批鞋墊製作出來了。
這批鞋墊無論是針腳密度還是圖案的精美度,都有了極大提升,不過還是無法和人工相比。
樓紅英再次帶著樣品去找王廠長,王廠長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次的不錯,繼續改進,以後會有更大的訂單。
樓紅英欣喜若狂,工廠終於走上正軌,但是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要把仿手工做到極致。
廠裡很忙,需要招一名有點文化的人管理一下賬目和業務。
正好村裡有個叫丁榮的小夥子上過初中,樓紅英去找他,丁榮得知是在樓紅英的廠裡幹活,很爽快的答應了。
現在廠裡的規模是五個女針織工,一個財務,樓紅英負責業務和一些雜事。《紅英鞋墊廠》初具雛形。
不過,又有一些不好聽的話出來了。
:()小山村裡的留守女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