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字如海,出身五代列侯、詩書簪纓之家,林海出生時林家爵位已無,只得走文海仕途之道,祖籍江南蘇州,從學之路當然是走當時江南的顯學大家之門。
而明亡後,後金一度佔據整個北方和江南地帶,維持統治數年,對當時的儒家理學傳承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若非本朝太祖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後果難以預計。
因此本朝初年,天下動亂,思潮起伏,以北地的顏元,江南顧黃二人,湖廣的王船伕等人名聲和地位最高,太祖推崇。
思想上他們的主張本質是對理學的改造,挽救因宋明兩次亡國打擊所造成儒學理念崩壞,反對明末理學心學導致的空談,重視實學,倡導知行合一,主張經世致用,批判君主專制。關於最後一點,黃梨洲的《原君》表現尤為明顯。
受出身地域影響,林黛玉的父親在江南顧黃二人之間選擇了做顧學的門徒,賈璉送此書既表示了對黛玉讀書的鼓勵,也是對林氏家學的認可。
黛玉何有不喜之理,高興歸高興,喜過之後又想起方才在三春處的談話,心上喜字加一憂,憂喜(好像喲西,我打拼音,出現的優先是這個,看來我思想成分有點複雜。)
林黛玉的父母親在送黛玉上京前,為寬慰她,解釋過送她上京的緣由,說此番送她入京實在是其母賈敏身體過於病弱,無法教導她,而其父雖時常教授學問,但身處要職,所做之事關係重大,能抽出的時間太少。若是如此,對黛玉這樣的大家千金名聲很不好,所以希望黛玉能得賈母一二照看教養。
可如今入賈府也有月餘,黛玉所得之教其實並不比在揚州時好多少,該教的其母早已教完了,賈府更像是一個社交平臺,所以黛玉漸漸從中體會到了人心的善惡,處世的為人之道。
儘管封建時代孩童早熟,大家族中更是如此,但早熟不等於成長,成長是血淚教化而成的,所以我們常懷念青春與童年。
只盼哪歲歸維揚,淚與雙親見。
.........
這一日,平兒帶人將禮送到各處,各處皆坐皆飲茶,待回到屋中早已腿微顫,腹中水飽。
而屋內那個造成這一切的傢伙,正在呼呼大睡,與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