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整個天下,如今果真是陰盛陽衰的時代……”
“你這一套套的哪學的,不過你說倒的也沒錯。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孫權可還活著,從那之後吳國重心便落回到了士族與王權的鬥爭,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又能怎麼樣呢?”
“是啊,有什麼用呢。”
“你也別想那些了,好好讀書。等以後天下大定,輔佐賢明的君主自然能處理這些問題,現在誰也沒辦法。”
我剛要說什麼,二伯的手下快速來請說有急事,二伯眉頭微微一皺,看著父親的墳墓苦笑一聲便離去了。
二伯走後我一想到諸葛丞相就難過,我早就覺得他跟父親是同一類人。
我守著父親的墳墓哭的很大聲,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個人在這亂世又有什麼用呢?
關於守孝,父親肯定會罵我迂腐,有時候我甚至會想象一下父親會怎麼罵我。
可這是我的事,無關禮節,只是想這麼做罷了。
隨著一天天過去,每天守著父親的墳墓就好像父親還沒死,就好像他一直激勵著我去看書思考。
慢慢的我也開始平靜,內心終於肯接受了父親的死亡。
或許孔子延續周禮的制度並不是為了做給人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或許這些禮節背後的用意並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
孝這個字並不只意味著一代人,人們說孝順只在心裡,可如果沒有這些儀式和形式,孝便無法發酵。
我突然也能理解大阮伯伯吐血了,他把這些繁瑣的禮節看成狗屁,但性情至真至純,母親死去過於悲傷又無法宣洩,自然鬱結於心。
死後守孝逢七燒紙,便能把對父母的思念寄託於這種形式。透過這些具體的行動,更容易消化失去親人的情緒,不會讓人在無意識時堵在心裡成為心結。
而持禮節的時候更是把生與死結合起來,悼念亡者更要兼顧生者,此時正是我們思考生與死的關鍵時期。與死者和解與生者互動,透過懷念上一代人更好地延續優秀的品質,也自然明白了該如何對待下一代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課題不過生死,所以婚禮和喪禮最為繁瑣。或許,禮背後的東西才是真正值得感受的。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承載道德和感情的禮節本身最終會流於形式,我們要做的是感受禮節背後的用意,德仁義禮都是道的演化,也是人逐漸被矇蔽的過程。
本就是本來如此,但人往往被無數慾望遮蔽,看不到這本來如此。
我也彷彿明白了孔子。
他知道世風日下不可逆轉,所以收集周禮妄圖透過禮節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仁義道德,也希望透過禮節來控制慾望過多卻無法被束縛的權貴們。
從這個角度說,禮便是道最後的底線。
透過尊禮來剋制自己,就像一個繩索一樣套住自己過多的慾望,在禮節當中慢慢感受仁義,而後求德求道。這原來是個長期實踐的過程……
可惜當今時代的人沒多少人能靜下心來體悟了,那麼禮也就僅剩繁瑣了。
況且原本禮是為了束縛權貴,所謂禮不下庶人。可現在沒有骨頭的人是想方設法制定讓下級聽話的禮節,這些獻媚於主人的狗自稱聖人子弟實在是最大的諷刺。
:()逆轉因果倒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