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教授寫的書中,有一篇關於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個問題的討論。
洋洋灑灑一大篇,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的論述了一大堆。最後舉例時,竟然說現在很多人提到的“亞健康”,就是中醫治未病的典範。
這種概念性的錯誤,讓丁家寶覺得很生氣。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為了各種需求,不斷的出論文、編書籍。
但對自己書籍的質量,一點也不負責。可能是太忙了,讓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拼湊一些內容發表,或者是出於別的目的。
總之,關於“亞健康”是已病還是未病這個問題,其他非中醫人,不是很清楚甚至是迷茫,這個可以理解,專業知識缺乏嘛。
但是作為一個以中醫教學為職業的教授,都犯這樣的錯誤,那就不能原諒了,因為在中醫看來,所謂的“亞健康”絕對是已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爭議,主要在於現在中醫和西醫對於疾病的判斷標準不同,從而導致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同。
簡而言之,西醫判斷這個人是否生病,主要是建立在指標資料的基礎上。
這個人是否健康,就是根據一系列的檢查資料來判斷,而忽略了人的自我感受,和外在表象。
這個人所有指標都在正常值之內,不管是自我感覺多麼難受,那也是健康的。
但我確實頭暈、失眠、乏力、出虛汗……,或者是出現了精神、心理上的不適反應,怎麼辦?
西醫說,各項生物指標都是正常的,我找不到病因。沒有辦法,那就找個名詞來命名吧,因此“亞健康”這個詞就出現了。
但是,如果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人的話,那絕對是已經生病了。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只要是出現了某種可辨症狀,那就按照疾病來論治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亞健康”狀態是人體正氣開始不足,邪氣侵犯人體。從而出現了陰陽偏盛偏衰、或者是氣血虧損、瘀滯等的病機變化。
既然病機已經出現,症狀也已經明顯的體現出來了,那不是病了是什麼?
當然了,從治療上來說,西醫對“亞健康”沒有特別明確的方法。
但對於中醫來說,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透過“四診”望、聞、問、切,分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然後對症施治一般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但是也有一些大學教授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在大二給丁家寶他們講《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兩個教授,就是水平很高的兩個實踐大家。
張仲景的這兩本書,做為中醫四大經典,對於丁家寶來說,不能說是倒背如流吧,也基本做到了熟讀熟背。
但是古代醫學典籍就有這樣的特點,一個人的學識閱歷不同,對內容的理解和解讀也會不一樣,畢竟都是用古漢語寫的嘛。
做為中醫界的方書之祖,基本上從古至今的醫學大家,都會對這兩本書進行釋義解讀,很多地方都是各有各的理解。
周老爺子當然也備註過這兩本書,書中的條款也給丁家寶講過一遍,但是在實際應用方面總有不盡人意之處。
但是經過這兩位大學教授的再次講解,丁家寶對這兩本經典著作的瞭解,又加深了很多。原來是這樣啊,很多時候,丁家寶都會產生頓悟的感覺。
怪不得周老爺子認為,自己獨立開方的火候還不到,原來根本就沒有真正理解書中的涵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殆已、殆已。
原以為自己是高水平的人,連周老爺子都說,他的醫術超過了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但是碰到高人後,丁家寶原本孤傲的心,馬上變得謙遜起來。
想想自己以前是多麼可笑,剛知道些皮毛,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