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風波之後,原本動盪不安的朝廷,終於暫時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然而,晉王心裡卻如明鏡一般,清楚地知道,新皇人選的確定,依舊是當前最為緊迫且關鍵的大事,此事猶如千鈞重擔,壓在心頭,一刻也不容再拖延。
晉王秉持著一貫的審慎態度,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更加深入且細緻地考察各位皇子。他不僅關注皇子們在朝堂上的言行舉止,還暗中留意他們在私下裡的品德修養與為人處世之道。然而,就在晉王全神貫注於此事之際,民間卻悄然興起了一股別樣的聲音。
原來,自晉王暫代朝政以來,一系列旨在造福百姓的政策相繼推行。減免賦稅,使得百姓們肩頭的負擔大大減輕,辛勤勞作所得能更多地留存於自家;開倉放糧,在災荒之際挽救了無數饑民的性命,讓嗷嗷待哺的孩童和飢腸轆轆的老人得以飽腹;修繕水利,則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莊稼年年豐收有望。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讓百姓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顯著改善。
一時間,無論是熱鬧繁華的街頭巷尾,還是廣袤無垠的田間地頭,百姓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幾乎都圍繞著晉王。他們口口相傳,言辭之中滿是對晉王的敬重與愛戴。在百姓們看來,晉王如此心繫天下蒼生,既有卓越不凡的治國能力,又有高尚正直的品德,倘若晉王能夠登上皇位,那必定是天下萬民之福。
起初,這呼聲不過像夜空中稀疏閃爍的幾點星光,微弱且零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聲音如同星星之火,藉著風勢迅速蔓延開來,逐漸匯聚成了一股洶湧澎湃的潮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期盼晉王成為新皇的隊伍之中,這股民意的力量愈發強大。
而這些來自民間的聲音,也如同一股無形的風,悄然吹進了朝堂之上。大臣們聽聞後,對此反應不一,觀點產生了鮮明的分歧。一部分大臣,他們憑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對晉王的深入瞭解,堅定地認為晉王確實是皇位的最佳人選。他們歷數晉王過往的赫赫功績,無論是在處理複雜政務時展現出的卓越才能,還是在應對危機時表現出的沉穩與果斷,都令人印象深刻。在他們心中,若由晉王登基稱帝,朝廷必定能夠延續當前的穩定局面,實現更加繁榮昌盛的發展。
然而,朝堂之上並非所有人都持相同觀點。另有部分大臣,心中卻充滿了憂慮與不安。他們擔心晉王一旦登上皇位,手中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會對他們這些久居朝堂的老臣構成威脅。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這些大臣在朝堂之上言辭激烈地提出反對意見。他們引經據典,強調皇位的傳承應當嚴格遵循祖制,無論是按照長幼順序,還是依據其他既定的規矩,都不能僅僅因為民間的呼聲就輕易改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朝堂之上激烈碰撞,一時之間爭論不休。
晉王在聽聞這些來自民間如潮水般洶湧的呼聲之後,內心猶如被投入了一塊巨石,激起千層浪濤,久久都無法恢復平靜。他坐在書房裡,目光凝視著窗外那片湛藍的天空,思緒卻早已飄向遠方,回憶起往昔種種。
當初,他之所以毅然決然地選擇暫代朝政,其初衷單純而又堅定——只是一心想要守護這歷經風雨、搖搖欲墜的朝廷,使其能夠在波譎雲詭的局勢下依舊保持安穩;也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維護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天下太平,讓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那時的他,心中未曾有過半分爭奪皇位的念頭,有的只是那份對於國家和人民深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然而,此時此刻,當他親身感受到百姓們那熱切而又真摯的期盼時,才恍然發覺,原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遠比想象中的還要沉重許多。這份期盼,不僅僅是對他過往努力與付出的一種認可,更像是一份承載著無數人希望與夢想的沉甸甸的囑託,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但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