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帳中,曹操和李逸對著地圖,面色沉重地商討著下一步的對策。
李逸緊蹙眉頭,說道:“此次敵軍背後的勢力居心叵測,我們必須揪出他們,否則日後定會後患無窮。”曹操微微點頭,目光深邃,“但目前線索有限,我們還需從長計議。”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前來稟報,說在俘虜中發現了敵軍的一名重要將領。曹操和李逸對視一眼,決定親自審訊。
那名將領被帶到營帳中,卻閉口不言,一副視死如歸的模樣。李逸目光如炬,厲聲道:“你若老實交代幕後主使,尚可饒你不死。”將領冷哼一聲,扭過頭去。
曹操則採取懷柔政策,承諾只要他說出實情,不僅饒他性命,還會給予賞賜。將領的眼神出現了一絲動搖,但仍在猶豫。
李逸見狀,命人將他帶下去,單獨關押,並斷其飲食。經過兩天的煎熬,將領終於扛不住,選擇了開口。
原來,這一切的幕後黑手竟是朝廷中的一位位高權重的大臣,他一直嫉妒曹操和李逸的功績,想要除之而後快。於是,他暗中與遊牧民族勾結,提供情報和物資支援,策劃了這次入侵。
得知真相的曹操和李逸憤怒不已,但他們也清楚,要扳倒這位大臣並非易事。這位大臣在朝廷中黨羽眾多,勢力盤根錯節。
他們決定先將此事隱瞞,暗中收集證據。同時,加強邊境的防禦,以防敵軍再次進犯。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曹操和李逸一方面整頓軍務,安撫百姓;另一方面派出親信,潛入京城,探查那位大臣的動向。
然而,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那位大臣的警覺。大臣開始在朝廷中散佈謠言,說曹操和李逸擁兵自重,有謀反之心。皇帝再次對他們產生了懷疑。
與此同時,邊境的局勢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一些小部落受到挑唆,開始騷擾邊境地區。這些部落雖然兵力不多,但行蹤飄忽,讓曹操和李逸的軍隊疲於奔命。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曹操決定親自率領一隊精兵,對這些小部落進行圍剿。在一次追擊過程中,曹操的部隊陷入了敵人的陷阱,被包圍在山谷之中。
李逸得知訊息後,心急如焚,立刻帶領援軍前去營救。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他們終於成功救出了曹操,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在京城,那位大臣趁機向皇帝進讒言,說曹操和李逸作戰不利,導致邊境局勢惡化。皇帝龍顏大怒,下令召回曹操和李逸,準備治罪。
面對這一困境,曹操和李逸陷入了兩難的抉擇。
面對皇帝的召回令,曹操和李逸陷入了兩難的抉擇。
李逸主張先回京城,當面向皇帝解釋清楚,相信皇帝會明辨是非。而曹操卻擔心這一去便是羊入虎口,那位奸臣必然不會放過這個剷除他們的機會。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他們最終決定兵分兩路。李逸帶領部分親信回京,曹操則留在邊境繼續抵禦外敵,並尋找證據證明他們的清白。
李逸踏上回京之路,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遭遇奸臣的毒手。而京城這邊,奸臣早已佈下天羅地網,就等李逸自投羅網。李逸剛到京城,還未來得及進宮面聖,就被奸臣的手下誣陷為逃兵,不由分說地關進了大牢。
在大牢裡,李逸遭受了嚴刑拷打,但他咬緊牙關,堅決不肯認罪。牢房陰暗潮溼,瀰漫著腐臭的氣味,李逸身上的傷口因為得不到處理而開始發炎化膿,他卻憑藉著頑強的意志苦苦支撐。
另一邊,曹操在邊境也不好過。敵軍似乎知道了他們內部的矛盾,進攻愈發猛烈。曹操日夜操勞,身體漸漸不支。他親自上陣指揮戰鬥,幾次險象環生。
就在這危急時刻,曹操的一名手下在潛入敵軍的營帳中意外發現了奸臣與敵軍勾結的書信。這封書信詳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