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臺打歌節目,是最原始的打歌渠道,那時候甚至還沒有賽道這個概念。
上個世紀,科技還沒發達到今天這個地步,藝人們想要宣傳自己的歌,最好的地方就是各個電臺。
可以說電臺打歌,是現在這些打歌節目的爺爺輩,這麼多年還是保留了一些渠道,不過聽得人很少了。
畢竟現在手機就可以看節目,有聲光電的效果,比起純聽來說效果還很多,哪怕每個人手機裡面都有收音機的功能。
經過張濤篩選,現在霧都還有的電臺打歌節目只有兩個了,一個是下午3點,一個是晚上十二點。
“時過變遷啊,我記得我小時候,每天下午七點基本上電臺都是打歌環節這才三十年,變化真的很大。”
張濤把自己調查到的資料交給了陳奇,自己也在感慨。
陳奇是沒有經歷過電臺打歌時代的,他出生在新世紀,懂事的時候電子產品已經很普及了。
張濤說著:
“下午三點這個,還算有點人氣,正好和交通廣播一個頻道,錯開了整點廣播會放放歌,主播聲音很甜美,霧都本地的司機還是蠻捧場的。”
陳奇愣了:
“放歌?不是打歌嗎?”
張濤無奈:
“那也要有人啊,厲害的歌手不屑去,一般的歌手水平又不夠,所以這個打歌節目都是買了一些好聽的歌版權放的,一個月都很少遇到一個真正的歌手去打歌。”
陳奇哭笑不得:
“這算哪門子打歌啊”
所謂打歌,是在歌手演唱之後還是要和觀眾簡單聊聊創作理念,讓觀眾更好理解這首歌的意義。
這種純聽的基本上就沒有打歌靈魂了。
隨後張濤指著十二點的那一檔:
“這個檔基本沒啥人了,也就開夜車的司機偶爾聽聽,應該滿足你的要求,適合安安靜靜的給粉絲們唱。”
陳奇看著那個節目,叫做《謠籃》,是一個綜合性節目,有打歌的許可權,還融合了很多其他的業務。
基本上就是一個後半夜的大雜燴,可以說幾乎沒人的那種。
“主播才23歲啊,跟我一樣大?”
《謠籃》的主持人資料顯示,叫陸淳,今年23歲,畢業於霧都藝術學院播音系。
張濤點頭:
“不然呢,這後半夜節目基本上都是丟給新人的當年何老師在電臺起步的時候,也是後半夜。”
“反正只能熬了,以前何老師能熬出來,是因為那時候電臺節目還沒淘汰,現在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完全淘汰了熬出來十分困難。”
陳奇說道:
“可是對於一些人來說,電臺比電視節目更精彩啊這也是到了現在電臺還沒有淘汰了原因。”
旁邊的黎耀東反應過來:
“老闆你的意思是盲人?”
陳奇點頭:
“現在的電視節目很繁華,他們更注重視聽結合的節目效果,要是看不到那很難體會到那份快樂。”
“可電臺主持人就不同了,他們全靠聲音來做節目效果,也許現在沒人看,但這個節目是那些特殊群體最好的光了。”
“我其實自己也蠻喜歡電臺的感覺特別是晚上,想安靜的時候,電臺特有的電磁嘈雜頻率,聽著裡面的人跟你聊天,聽歌。”
“你看不到他,但他聲音卻很溫和,像是老友一樣這就是人情味啊。”
張濤嘆氣:
“是啊,我以前也是這個感覺不過現在的電臺,感覺很多人都擺爛了,主持也公式化了,沒有以前那種感覺了。”
“不說這個,你歌弄好了嗎?弄好了我就聯絡霧都衛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