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一部電影的票房除了上交國家的那部分,拿大頭的就是院線和製片。
按照國內現行的分賬模式,院線通常能拿到票房的45%到55%,製片方則是37%到45%。
而如果製片方如果跟發行方簽訂的是票房分成合約,那還要從這40%到45%的分成裡分走5%到15%。
所以,最倒黴的情況下,製片方可能只能拿到票房的22%,所以日後才會有,電影票房得是投資總額的3倍,製片方才能做到回本的說法。
因此,林凡打從進入電影行業開始,就想要進軍院線。
除了院線確實賺錢外,他更想擁有的是話語權。
2005年的現階段的院線其實是看導演臉色的。因為只有好導演,才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院線才能賺錢。
但等2008年後,院線規模擴大,國內商業片市場崛起,在和製片方的對話裡,院線佔據了絕對的主動。
畢竟有名的商業片導演多了,不放你的電影,也能放他的。
反倒是之前高高在上的製片方,必須求著院線,求宣傳,求排片。最典型的就是那部《百鳥朝鳳》。
這部電影的導演吳天明,可是曾經的西影廠廠長。
張毅謀的《紅高粱》,田撞撞的《盜馬賊》,陳凱戈的《黃土地》和《孩子王》,都是在他的支援下完成。
可以說他是華夏五代導演的伯樂,沒有他,好多名聲赫赫的五代導演,都要再熬上幾年,尤其是張毅謀。
當初是在吳天明的力排眾議下,才破格提拔當時還是攝影師的張毅謀做導演。
除了眼光獨到外,吳天明本身還是優秀導演。那部以海爾集團為原型的《執行長》就是他的作品。
但這麼一位要地位有地位,要成績有成績導演,拍出來的作品,卻需要製片人用下跪這種卑微到塵土裡的方式來向院線求排片,可見當時院線的強勢。
老話說居安思危,林凡可不想某一天,自己也淪落到那種地步,進軍院線,勢在必行。
當天,葉寧在萬達的喜來登酒店,宴請了《那些年》劇組。
萬達是搞地產的,林凡是搞電影的,朱婭文劉亦飛等人都很好奇,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是怎麼湊到一起的。
不過商業的上的事情,他們都不方便問,所以乾脆沒心沒肺的吃吃喝喝。
直到4月初,萬達院線成立的訊息對外公佈,並且看到股東名單裡有林凡後,劉小麗這種有心人,才恍然大悟。
同樣是在4月初,一條影視產業相關的政令徹底引爆了國內影視產業。
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鼓勵和支援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院和電影院線等領域。允許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電影製作發行放映領域的國有文化企業。
這次的政令不再是廣電,商務部活著文化部,而是國務院。
這無疑是向全國乃至全球釋放出了國家將要大力發展文娛產業的訊號。無數熱錢像是百川歸海一樣,湧進了文娛產業。
在萬達院線成立後沒多久,金逸,耀萊,比高,大地等民營院線相繼成立,林凡知道,屬於華語電影時代這才算是真正開啟了。
也就在這大勢之下,《那些年》也迎來了最後一幕的拍攝。
白色襯衫,黑色西裝,剪裁得體的線條將他挺拔修長的身材完美勾勒。領口處繫著一個精緻的黑色領結,領結打成漂亮的蝴蝶結形狀,微微歪向一側,帶著一絲俏皮的優雅。
袖口處露出一小截白色的襯衫袖口,上面鑲嵌著兩顆銀色袖釦,袖釦雕刻著簡潔的花紋,低調而奢華。
造型師將額前最後一縷略長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