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仔細看了一遍奏章,見奏章中提及鄭森時,雖未改稱朱成功,卻都將其列在首位,眉頭不由皺得更深。
因為朱元璋先前已經下旨,賜鄭森國姓,並改名成功,那王家彥上書時,應該稱鄭森為朱成功才對。
若是王家彥寫此奏章時有所疏忽,那他就不應該將鄭森列在靖東伯鄭鴻逵之前。
由此可見,王家彥並非疏忽,而是故意如此。
“王家彥如此做法,莫非是朝中有人對他施壓,他被逼無奈,藉此提醒咱?”
朱元璋想到這,又拿起奏章中的票擬。
票擬中內閣提及鄭森時用的也是原名,並未改稱朱成功,而且言語間隱現鄭氏跋扈,應予抑制之意。
不過他們卻同意了鄭氏攻打皮島的建議,但又提出將鄭氏兵馬一分為二的主張。
一部分由鄭森、鄭鴻逵等人統率,和天津水師前往攻打皮島,並提議由天津總兵官曹有義總負責。
另一部分則由黃廷等低階將官統率,前往江浙與當地水師一起練兵,準備護送出海商船之事。
朱元璋見到內閣的意見,心中立時湧上一股怒火。
要知若按這個方案去執行,不僅打不下皮島,還會讓鄭氏同仇敵愾,將來想要再收服鄭氏勢必更加困難。
隨即他想到範景文一向老成,縱使對鄭森之事有所不滿,言辭也不會這般激烈,便懷疑是張忻等人所為。
原來當初朱元璋誅殺魏藻德等人後,內閣成員有所不足,範景文曾提議讓刑部尚書張忻,工部尚書陳必謙入閣主事。
朱元璋從崇禎的記憶中得知陳必謙雖是東林黨人,卻也有些才能。
而張忻雖親近東林黨,但在孔有德叛亂時,是第一個站出來守城,而且也是第一個捐金助餉之人,算得上是個忠義之臣。
加之朱元璋先前本打算擊潰叛軍後,將這幫人派往南京試探,能用則用,不能用的就藉機除去,便應下了此事。
後因女真突然入侵,加之山東、淮安之事,才一直沒有處置。
此刻見內閣越發強勢,連王家彥也有所退讓,他覺得此事應儘快解決,不然恐會惹來禍事。
朱元璋沉思了一會,才看向朱慈烺的票擬。
他見朱慈烺稱呼鄭森為朱成功,而且以大軍久戰,需休整為由否決了攻打皮島之事,不禁微微點頭。
因為縱使不考慮離間鄭氏之事,國庫的錢財也不足以再支援此次大戰,更不用說戰後的重建尚需花費不少錢財。
再就是大明之前只是自保,並未給女真造成威脅,但此次攻打皮島卻是變被動為主動,很可能讓內鬥的多爾袞等人團結起來,一致對付大明。
再加上陝西之事晦暗不明,若是再添戰亂,無異於雪上加霜。
於是朱元璋提筆寫道:“朱成功勇氣可嘉,著整軍備戰,以待時機。”
“眾卿所議分兵一事,因海禁之事尚無明確章程,暫不應允,待眾卿擬定海禁之事後再議!”
朱元璋寫罷,又看了一眼,確認沒有問題後,才緩緩合上,拿起了第二本奏章。
這本奏章是鞏永固所寫,奏章中說因大同軍民齊心合力,再加上李牟、郝搖旗等人的幫助,現已成功擊退濟爾哈朗。
接著又說李牟等人在李嫣的遊說下,願意率軍投誠,不過卻有兩個條件。
第一是必須把濟爾哈朗趕出陝西,重建榆林防線。
第二則是要殺牛金星,幫李巖報仇。
朱元璋見鞏永固奏章中雖未請戰,但言辭間滿是激情。
並一再強調李牟、郝搖旗手下皆是久戰之士,若得之,擊潰濟爾哈朗,佔領延安以北易如反掌。
朱元璋見狀,因朱慈烺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