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東察合臺汗國欲與帖木兒汗國結盟,此事不得不防。但老臣以為,戰爭並非良策。”禮部尚書陳循率先出列,他微微躬身,雙手恭敬地交疊於身前,臉上帶著憂慮的神情。他心中暗自擔憂戰爭會給百姓帶來災難,破壞好不容易維持的和平局面,腳步也顯得有些沉重。
“陳大人,您為何如此懼怕戰爭?東察合臺汗國此舉明顯是對我大明的挑釁,若不加以懲治,我大明威嚴何存?”兵部侍郎吳勇立刻站了出來,他的聲音洪亮有力,在朝堂內迴盪。
陳循抬起頭,看著吳勇,輕輕搖了搖頭說道:“吳大人,老臣並非懼怕戰爭。只是戰爭勞民傷財,一旦開戰,百姓將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且東察合臺汗國雖有異動,但未必會真正與大明為敵,或許可以透過和談解決問題。”他微微皺眉,眼神中充滿了對百姓的關切。
“和談?陳大人,您太天真了。”吳勇冷哼一聲,“他們已經在謀劃與帖木兒汗國結盟,這就是公然與大明作對。如今我大明兵強馬壯,正應藉此機會,一舉征服東察合臺汗國,以絕後患。”他目光炯炯,直視著陳大人。
“陛下,老臣附議陳大人所言。”戶部尚書王佐也站了出來,他手中捧著一本賬冊,表情嚴肅。“近年來,國內雖有發展,但各項開支巨大。若發動戰爭,糧草軍需的耗費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這對國庫來說是沉重的負擔。”他一邊說著,一邊翻開賬冊,展示給皇帝看,心中焦急地希望皇帝能看到戰爭的巨大成本。
“王大人,只看眼前的錢財得失,卻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這豈是為臣之道?”吳勇駁斥道,“若此時示弱,周邊各國必將紛紛效仿,對我大明虎視眈眈。那時,大明將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轉身面向皇帝,單膝跪地,抱拳行禮,“陛下,臣願親率將士,征討東察合臺汗國,為陛下開疆拓土,揚我大明國威。”
朱銳微微抬手,示意吳勇起身。他的目光在大臣們之間遊移,臉上表情平靜,但內心卻在激烈地思考著。他深知戰爭的殘酷,也明白大臣們各自的擔憂都有一定道理。
此時,一直沉默的刑部尚書俞士悅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此事需慎重考慮。東察合臺汗國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場戰爭就能解決的。我們需要權衡利弊,既要考慮軍事力量,也要顧及國內民生和外交局勢。”他微微抬起頭,眼神深邃而睿智,向皇帝拱手行禮。
“俞愛卿,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朱銳看著丞相,輕聲問道。
“陛下,若能在不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讓東察合臺汗國放棄與帖木兒汗國結盟,並向大明稱臣,那是最好的結果。我們可以先進行外交斡旋,展示我大明的實力和誠意。若他們執迷不悟,再發兵也不遲。”俞士悅有條不紊地說道。
“外交斡旋?若是他們根本不理會,豈不是浪費時間?”吳勇急切地說道。
“吳大人莫急。”俞士悅微笑著看向他,“外交手段若運用得當,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而且,在進行外交活動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暗中進行軍事籌備,以備不時之需。”
朱銳聽著大臣們的爭論,手指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他想起了曾經在史書上看到的漢唐盛世,那時候的中國疆域遼闊,萬邦來朝。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決心,要恢復漢唐時期的榮耀。
“諸位愛卿,你們所言都有一定道理。”朱銳站起身來,緩緩說道,“但朕以為,大明如今國勢強盛,不應懼怕戰爭。東察合臺汗國的行為已經威脅到了大明的安全和尊嚴,若不加以制止,日後必成大患。”
大臣們紛紛安靜下來,注視著皇帝。
“然而,戰爭並非唯一的解決辦法。”朱銳繼續說道,“俞愛卿所言的外交斡旋,可先行一試。但同時,也要做好軍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