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當天,趙恆心情大好,他在行宮的南樓大宴文武百官,遼國使者姚柬之也一併受邀出席。藉此機會,姚柬之向趙恆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
“陛下,眼下兩國和約已成,我們不日就將啟程回國,但是我們擔心在回去的路上會被不知兩國已經議和的宋軍所攻擊,還望陛下許以便利。”
這一點姚柬之可謂是說到了點子上,趙恆隨即命人向北方各地的宋軍緊急傳命放遼軍北返。
一天之後,姚柬之帶著宋朝的西京左藏庫使李繼昌回遼營,隨後李繼昌帶著由耶律隆緒加蓋了印璽的誓書返回澶州。
至此,澶淵之盟正式塵埃落定!
十二月十日,遼軍開始撤軍,趙恆則在澶州與軍民舉行各種形式的歡慶活動。直到遼軍於十八日這天完全撤出宋境之後,趙恆才在次日從澶州啟程返回開封。
我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來講述這澶淵之盟的前後過程,目的就是為了透過這些細節來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影響了中國歷史程序和走向的澶淵之盟的性質究竟為何?關於這個問題,歷代的學者和研究者都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我在這裡不予轉述,這裡只是想說說我個人對此的一些看法。
,!
現如今只要一提到澶淵之盟,很多被他人洗腦的人脫口而出的就是屈辱或恥辱二字,別有用心者甚至以此來極度地抹黑和貶低趙宋王朝。可是,這盟約真的就是恥辱嗎?這真的就像是諸如中英《南京條約》一樣的不平等條約嗎?
先說那所謂的屈辱和恥辱。宋遼兩國為兄弟之國且宋朝皇帝趙恆為兄,這何來的屈辱和恥辱?難道石敬瑭那樣的明明比耶律德光年長卻要稱其為父的父子之國才叫做有尊嚴嗎?
再說不平等。盟約裡明確規定兩國都不得在邊境上新修工事和增築營寨,這不是單單隻用來約束其中的某一方,而是對雙方都具有約束性,這裡何來的不平等?
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我這是在避重就輕,因為最關鍵的一點我沒有說,那就是宋朝每年要給遼國人的三十萬歲幣。請注意,這裡並不是三十萬兩白銀,這裡面的大頭是二十萬匹絹。對於商業和手工業高度發達的宋朝來說,給出這二十萬匹絹絕對不會像唐朝那樣覺得肉疼。但是,不管怎樣,在某些人那裡這就是極具有恥辱性質的賠款,你宋朝既然很厲害那又何必要給遼國人錢?你怎麼不叫遼國人給你錢或者不用給錢也能達成和約?
關於這一點,我還真的不打算給宋朝和趙恆洗地,但要說這就是屈辱我卻實難苟同。借用一種觀點來說,漢唐兩朝為了穩住異族不但要給對方送去錢財還要把公主嫁過去,這又算是什麼呢?而且,即是如此,匈奴和吐蕃也沒有因此而變得乖巧反而還時不時地大肆擾邊,這又算不算是屈辱和失策呢?漢朝最後確實把匈奴給收拾得服服帖帖,但唐朝卻對吐蕃是無可奈何。那麼,宋朝呢?他們每年所給的這三十萬卻維繫了宋遼兩國長達百年的和平歲月,兩個相鄰且綜合國力大體相當的國家百年相安無戰事,人類歷史上除了宋遼兩國之外可還曾有過?
再說這個三十萬。
請問,如果你是一個百萬富翁,你的旁邊有一個既兇又狠的窮鄰居,他時不時要到你家裡來殺人放火,但你的實力又無法將其剪滅只能對其嚴加防範,那麼現在你每年只需要給他三千塊錢就能讓他從此跟你結拜為兄弟且至死不再來侵擾你家,那麼這筆錢你願不願意給?另外,再說一筆經濟賬,你每年為了防範這個惡鄰居的侵擾既要修築院牆還要招募壯丁來守護你的家園,而你在這方面的花費達到了三萬甚至是三十萬,而且這還不能保證你的家園就此太平無事,那麼這三千塊錢你覺得是花得值與不值?
事實就是如此,在簽署澶淵之盟之前,宋朝每年為了防範遼國的入侵不得不在邊境及河北大地屯駐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