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開封城裡的趙恆對以上事宜做出具體的人事安排時,恐怕那時候遼國人早就如決堤的洪水一般迅速遠去。
一言蔽之,現在的河北大地對於遼軍來說根本不是什麼軍事禁區,而依舊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有鑑於此,遼軍在退到邊境線上後再又得意甚至是驕狂了起來。他們現在已經擺脫了被宋軍合圍的危險,於是乎遼軍決定在回家之前再去招惹一下宋軍,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年讓遼軍吃盡了苦頭的威虜軍城。
此時駐守威虜軍城的宋軍將領仍然是魏能,面對遼軍的進犯,魏能的選擇仍然是出城列陣與敵交鋒,同時他也派人前去聯絡與他最近的李繼宣前來助戰。魏能率領大軍主力在正面與遼軍交鋒,另外他又派自己的兒子魏正和監軍劉知訓走小路從背後攻擊遼軍。
當遼軍與魏能在城下往來衝殺了數十個回合之後,魏正和劉知訓突然從遼軍的身後殺出,不知虛實的遼軍就此大亂而逃,這一次的威虜軍之戰遼軍依然是沒能獲勝。不過,魏能此戰能夠擊退遼軍主要是因為這次前來攻打威虜軍城的並非是遼軍的主力,而是耶律諾袞派來的一支偏師,但經此一敗遼軍也沒再來找魏能麻煩。那麼,這事跟李繼宣又有什麼關係呢?關鍵就在於李繼宣直到這場戰鬥結束都沒有趕到戰場,當威虜軍城完全解除警報後李繼宣才姍姍而來。麾下全是騎兵的李繼宣行動竟然如此遲緩顯然是有反常態,這招致了魏能的不滿和憤怒。
,!
在威虜軍城吃了敗仗後,遼軍再又去騷擾宋將王汀駐守的靜戎軍城(今河北徐水境內)。王汀同樣派人去聯絡李繼宣請他趕緊過來增援,但李繼宣直接就拒絕了這個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的請求,他雖然派出遊騎密切注意遼軍的動向,但從始至終李繼宣所部都沒有主動跟遼軍交戰。
當遼軍完全撤離宋境後,魏能和王汀直接就是一道奏摺送到了開封,而他們的奏摺都是在告發李繼宣畏敵怯戰,李繼宣因此而被降職為如京副使。可是,這事又真的能怪李繼宣嗎?王超和周瑩統領數萬人也不敢跟遼軍接戰,手中只有三千人的李繼宣如果主動向遼國人撲上去,那他指定是個瘋子和蠢材,而且他的犧牲也將是毫無價值和意義。至於魏能和王汀,他們就真的想跟遼軍交戰嗎?遼軍是主動來攻擊他們的,他們是不得不戰。
上次威虜軍之戰表現神勇的各路宋軍這是怎麼了?其實,他們的行為也談不上什麼反常,上次他們敢於英勇作戰是因為他們在戰前就凝聚成了一個整體且分工明確,李繼宣最後雖然同樣是只以本部數千人去與遼軍作戰,可那時候他打的是大勝之後的追擊戰,這與主動向遼軍挑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遼軍是在這年的四月底全部撤回到了遼國境內,而宋朝這邊這隨即就開始了事後諸葛亮式的戰後總結。先不說宋朝這邊是如何總結的,我這裡就想說點自己想說的話。
望都之戰其實很簡單,遼軍從入境到撤軍前後所持續的時間連一個月也不到,可我卻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來敘述這場戰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滿身的無力感和頹廢感,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覺自己是如鯁在喉,有太多的話我想說卻又不知道如何說起。
每次遼軍入境之前宋朝方面總是做好了各種準備和預案,上至皇帝、中書省和樞密院,下至定州大營和邊關各處據點,每個人都在出謀劃策都在陳述自己的禦敵之策,最後再由皇帝本人拍板制定出一份看似完美的禦敵之策,可結果呢?由宋朝最有頭腦、最聰明、最有權勢、最有鬥爭經驗、最勇武善戰的人所構建出來的看似無懈可擊又面面俱到的攻防之策卻像是一道用竹片紮起來的籬笆,而遼國人則像是一群肥碩且狂暴的野豬一般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這道籬笆。那麼,單就此次望都之戰而言,宋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窩囊,這中間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