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其實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此時身為西路軍主帥的潘美身上。
趙匡胤初登帝位之時,趙普等人建議他殺掉柴榮的幼子,在場的所有人裡面唯有潘美不吭聲,他只是低頭掐柱一副痛苦狀。直到趙匡胤主動問起他時,他才說自己既不想讓趙匡胤懷疑自己的忠心,但又不想看到自己的前主子柴榮的幼子慘遭屠戮。另外,當年在攻打南漢的賀州城時,隨軍轉運使王明建議大軍應該急速攻城,可其餘將領卻持反對意見,面對眾將的爭論,潘美也是選擇了沉默。這個事我們之前就提到過,潘美對敵人足夠的兇狠,但對同僚卻總是以和事佬的面目示人,尤其是同僚之間發生爭執甚至是敵對時他的態度總是沉默。用占星學來說,潘美的骨子裡具有典型的天秤座的特質和人格——不想得罪人。
因此,此時當王侁和楊業意見不一且王侁把忠誠這個大殺器搬出來刺激楊業時,潘美的沉默也就不難理解了。難道他這個主帥和副帥楊業要一起反對監軍大人扛起的這面“忠君”的大旗嗎?如果潘美這樣做了,你信不信王侁可能會就地打滾並高呼軍中有人要造反了?
回到戰場。
計議已定,潘美和王侁帶著伏兵在陳家谷躲貓貓,而楊業出兵的時間則選擇在了凌晨時分的寅時(三點至五點)。儘管楊業如此的小心謹慎,但遼軍主帥耶律斜軫還是提前得知了楊業的動向,他當然不知道陳家谷有宋軍的伏兵,他只知道楊業已經帶著一隊人馬趁夜向自己殺了過來。雖然手握絕對優勢的兵力,但耶律斜軫卻想逗一逗楊業,簡單的暴力廝殺在他看來缺乏藝術美感,他不但要勝利而且要玩出花來——他命令遼將蕭撻凜(就是十幾年後在澶州城下被宋軍的床子弩爆頭的那位老兄)提前在楊業進兵的路上設下了伏兵。
等到兩軍相遇,楊業率部發起了衝鋒。一陣廝殺過後,讓楊業感到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遼軍竟然被打得大敗而逃。楊業這一下估計也是醉得不輕,本來他是做好了敗退的準備,連撤退的路線都提前規劃好了,可眼前的事實卻是遼軍敗退了。楊業最初並未衝動地下令追擊,可在左右的競相請求下,楊業動搖了,他下令追擊,他犯了和曹彬同樣的錯誤——身為主將卻被部下所鼓動。
楊業帶著宋軍開始追擊,可他們沒有想到耶律斜軫這次的敗退是故意為之。等到將宋軍成功地引到伏擊圈後,蕭撻凜的伏兵四起,而耶律斜軫這時候再又率軍返身殺回,楊業所部就此陷入了重圍。
再來說陳家谷的潘美和王侁。
這兩人從天還未亮之時就開始等,等到午時將近他們也沒有看到楊業所謂的“敗退而回”,可按照約定的時間楊業這時候早就該回來了。他們都知道這一仗楊業是不可能贏的,可為什麼都到這時候了他還沒敗退回來呢?楊業全軍覆沒了嗎?不可能,這裡又不是平原,遼軍的騎兵再厲害也不可能全殲楊業所部,他們至少也會逃回幾個殘兵敗將。那這到底是怎麼了?
等得實在是有些不耐煩的王侁命人登塔遠望,而這一望非但沒有看見遠方的滾滾煙塵向他們這邊飄來,反而是這煙塵距離他們是越飄越遠。其實,此時的真相是遼軍正在佯裝敗退,而楊業正在引兵追擊。
王侁的腦瓜子靈光一閃:不好,壞了,這個楊業真的是太厲害了!我說他怎麼還沒回來,原來這老小子竟然真的把遼軍打敗了,這個軍功可是了不得啊!不行!老子要去搶這個軍功,不能讓楊業獨享此功!
王侁命令全軍出擊,他要去追上楊業去搶楊業的軍功。潘美呢?史書的記載是身為主帥的潘美竟然無法阻止監軍王侁的擅自行動。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想想當初耶律沙的境遇,耶律敵烈帶兵渡河攻擊宋軍時他也是無法阻止。王侁帶著人馬走出二十里之後,他突然得到前方的最新戰報:楊業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