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匈奴,佔據著大約是“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及河套平原一帶。
這兩個地方,特別是河套平原,對於匈奴人來說,是一個好的草原和養馬場。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只需要利用一下他們的水利知識,就可以將其轉化為耕地。
而秦始皇此次打匈奴,也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這個地方。
當年,李牧在將邊防軍調回的時候,所要守衛的,也正是這個地方。
但是,由於趙國面對秦國的大規模進攻,根本就沒有精力可以好好的經營這個地盤,趙國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的撤出了這個地盤。
雖然憑藉著李牧大破匈奴的餘威,匈奴人10幾年不敢侵入。
但在趙國滅亡之後,匈奴人就開始向其進行滲透。
不僅滲透了河套平原,甚至還向著“鄂爾多斯高原”進行滲透。
現在,秦軍共30萬大軍的主力,則是向北,從陝北高原進行出發。
由於此次,秦軍的進攻,是先發制人,匈奴也並未做好戰爭準備。
按照戰爭計劃,蒙恬所率領的軍團,從上郡出發,進入榆林,接著向河套平原北部進發。
而另一部分軍隊,則由林鍵率領,從義渠蕭關之道進入河套南部,共同合擊匈奴主力。
在公元前215年的這段戰事中,由於匈奴人並未做好戰爭的準備。
林鍵本人所到之處,匈奴人,無不抱頭鼠竄。
真可謂,佔據天時!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跡象,猶在眼前。
一路上,林鍵遇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匈奴部落,對自己的軍隊幾乎是沒有什麼威脅。
而蒙恬方面軍所遇到的情況,跟自己也差不多,也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規模的抵抗。
就這樣,匈奴人在秦軍兩個方面的軍團的驅趕下,秦軍成功將河套地區的匈奴人清理乾淨,匈奴人一路向西逃跑。
就這樣,戰事到達了公元前215年的冬季。
在這個時候,由於嚴寒,林鍵和蒙恬經過商討之後,都一致決定,先將部隊給暫時休整一下,等到春季的時候,再繼續發起進攻。
就這樣,時間,到了公元前214年。
在這年,秦始皇也是發起了對百越的戰爭。
這年,秦始皇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30萬大軍,再次向百越,發起了進攻。
由於在上一次征討百越的時候,由於糧草不足、後勤困難、瘟疫橫行等原因,秦對百越的那次征討,遭遇慘敗。
據說損失達到了30萬人。
現在所徵集的這30萬大軍,是上次50萬中剩餘的,再加上秦始皇再次徵集的10萬大軍組成的。
秦始皇在上次失敗之後,也是吸取了一些教訓。
於是,秦始皇在失敗之後,再次投入了10萬的民力,又修建了一道有名的人工運河,名為
靈渠。
這條靈渠大大的增強了秦軍的後勤運輸,也就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而且,秦國兵源補充的速度那叫一個快,居然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在打匈奴的基礎上,再次徵集了10萬來補充百越方面的軍團。
而反觀百越方面呢!
那就不太行了,百越的國力,和秦國相比,那簡直是差遠了。
打仗,打的就是綜合國力。
這個道理,不僅在現代適用,在古代也同樣適用。
而此時的百越軍,兵力就只有6000人。
就算你有惡劣的環境作為掩護,即戰鬥精神再高。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神來了,不然,換誰來都是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