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花朵。
不到兩個月,頡利可汗竟一病不起。李世民得知後,心中也有些感慨。他下令按照突厥舊俗,為頡利可汗焚屍安葬,並追贈他為歸義王,諡號為“荒”。
頡利可汗的兒子疊羅支,自從隨父被俘入京後,一直侍奉在頡利身邊。他是個至情至性之人,對父親極為孝順。父親病重期間,他日夜守在床邊,悉心照料。當頡利可汗去世時,疊羅支悲慟欲絕,哭得肝腸寸斷。他的哭聲在屋中迴盪,彷彿要將所有的悲傷都宣洩出來。
這件事傳到了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不禁嘆息道:“上天讓我們秉持仁愛孝順的美好品德,這種品德並不因民族差異而有所分別,少數民族中也有傑出之人啊。”
緊接著,李世民對身邊的大臣說道:“疊羅支如此孝順,實在難得。我們不能因為他是突厥人就另眼相看,應當厚待他。”於是,李世民下令厚賜金帛給疊羅支,並讓他襲職終身,以表彰他的孝心。
而蘇尼失在得知頡利可汗的死訊後,更是悲不自勝。他與頡利可汗情誼深厚,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無法承受。他整日以淚洗面,不吃不喝,最終也追隨頡利可汗而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突利可汗在順州居住了數年,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一次,他奉召入朝,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路途。然而,命運弄人,在幷州道中,突利可汗突然暴死。這個訊息傳來,讓許多人都為之惋惜。
李世民聽聞後,心中也是一陣悲痛。他對中書侍郎岑文字說道:“突利可汗一生也為我大唐與突厥的和平作出了貢獻,如今他客死他鄉,我們不能讓他就這樣離去。你撰文為記,刻勒在他的墓碑上,讓後人也能知曉他的功績。”
岑文字領命而去,他用心撰寫碑文,將突利可汗的生平事蹟和對和平的貢獻都詳細地記錄下來。
在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朝堂上也有了一些議論。
一位大臣對另一位大臣說:“陛下對這些突厥首領真可謂是仁至義盡了,不僅按照他們的習俗處理後事,還厚待他們的家人。”
另一位大臣點頭道:“是啊,陛下此舉,彰顯了我大唐的胸懷。如今東突厥之事,也算是有了一個了結,希望從此邊境能更加安寧。”
在民間,百姓們也聽聞了這些故事。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幾個百姓圍坐在一起,談論著宮中的訊息。
一個老者感慨地說:“陛下真是賢明啊,對待那些突厥人都如此寬厚,這天下能不太平嗎?”
對面的中年人說道:“我聽說,突利是因為怕受到與頡利可汗那樣的羞辱,才自殺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老者回道:“管它是什麼原因,即便突利自殺也賴不到陛下頭上。況且,陛下在他們死後,厚待其家屬,也是有目共睹的。”
周圍人也紛紛點頭贊同老人之言。
一個年輕人好奇地問:“爺爺,那頡利可汗不是我們的敵人嗎?為什麼陛下還要對他那麼好呢?”
老者笑著摸了摸年輕人的頭,說道:“孩子,陛下心懷天下,他希望各族都能和睦相處。而且,頡利可汗既然已經歸降,陛下自然不會虧待他。這就是陛下的英明之處啊。”
在突厥部落中,也有不少人對李世民的做法感到敬佩。一位突厥戰士對同伴說:“大唐皇帝真是一位仁義之君,他對待我們突厥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子民一樣。我們以後也要與大唐友好相處。”
同伴點頭道:“是啊,我們再也不想打仗了。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在和平中生活。”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李世民這位賢明君主的精心治理之下,大唐王朝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各民族團結一心,民族融合的趨勢更是如春風拂柳般日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