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戰場上的主動權。雖然局勢緊張,但李憲的果敢和冷靜讓眾臣心生敬畏。
隨著李憲的命令傳出,秦國開始迅速調整兵力部署。關寧率領主力從楚國戰場撤退,只留下少量部隊牽制楚軍。而魯統的三萬輕騎則悄然北上,準備展開對乾國的奇襲行動。與此同時,李憲親自統領大軍,準備北上迎擊李承晚的乾國大軍。
乾國太子李承晚正率領50萬大軍向安邑步步進逼,他自信滿滿,認為秦軍已無力招架。但他不知道,秦國已在暗中策劃反擊,一場更為激烈的戰爭即將展開。
魯統在戰前經過精密的籌劃,將秦軍分為兩路。他命令前鋒將領常遇夏率領一萬輕騎,隱蔽行軍,直奔李承晚大軍的糧道。這支輕騎兵快速而靈活,善於長途奔襲,目標是截斷乾國50萬大軍的糧食供應,令其士氣受挫,陷入困境。
而魯統則親自率領2萬火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過李承晚的主力部隊,直逼乾國京城。乾國的京城並沒有料到秦軍會如此大膽,以至於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前線,防禦相對薄弱。魯統的意圖非常明確:逼迫李承晚放棄對安邑的攻勢,轉而回援京城,從而解除秦國北方的危機。
當李承晚得知糧道遭到常遇夏輕騎兵的襲擊時,他的心情瞬間變得沉重起來。沒有糧草補給,50萬大軍的龐大後勤需求將難以維持,軍心動搖在所難免。而就在他正在思索如何應對糧道被截斷之際,又接到前方探報,魯統親率2萬火槍兵正直指乾國京城,威脅皇宮。
“這……竟然如此狡猾!”李承晚憤怒地拍案而起,意識到自己被秦軍的計策牽制住了。他面臨著兩難的抉擇:繼續攻打安邑,或回援京城。如果繼續進攻安邑,即使勝利,後方空虛,京城淪陷也是大勢所趨;而如果回援京城,那麼眼下安邑的進攻將功虧一簣,甚至會讓秦軍重新佔據戰略主動。
“殿下,糧道被截斷,大軍士氣難以長久保持,若前方戰局再拖延,恐怕局勢對我等更加不利。臣建議立刻回援京城,以防不測。”手下謀士向李承晚進言。
另一位將領卻不甘心:“大軍已壓境,安邑指日可破,怎能因魯統的詭計而輕易退縮?若我們此時撤軍,豈不是功虧一簣?京城有兵力守備,或可暫時支撐!”
李承晚沉思片刻,最終決定:“魯統的奇襲已成事實,若京城有失,大乾的根基將受動搖。傳令全軍,暫時撤出安邑,回援京城!待京城穩固,再反擊秦軍!”
,!
隨著李承晚的命令下達,乾國大軍迅速改變方向,放棄了對安邑的圍攻,撤軍回援京城。安邑城中的守軍終於鬆了一口氣,而關寧的主力部隊也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與此同時,常遇夏的一萬輕騎已經成功截斷了乾國大軍的糧道,使得李承晚的部隊補給更加困難。這一舉動極大地擾亂了乾軍的進攻節奏。而魯統的火槍兵則快速推進,逼近乾國京城,城中一片慌亂。乾國皇帝李乾坤不得不緊急調集城防力量,防止京城陷落。
魯統的圍魏救趙之策大獲成功,李承晚的退軍標誌著秦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戰略主動權逐漸回到自己手中。李憲得知此訊息後,龍顏大悅,立即下令加緊對乾國京城的威脅,同時命關寧在北方準備反擊乾軍。秦國的兩線戰局暫時趨於平衡,但這也意味著兩國的戰鬥才剛剛進入關鍵階段。
接下來的戰場,將在乾國京城外展開。魯統和李承晚,這兩位秦乾國的頂尖將領,將在這場戰爭中展開最後的較量,決定兩國未來的命運。
魯統精準預判李承晚的動向,料定他必然選擇從華容道返回乾國京城。於是他迅速部署兵力,在華容道的狹窄山谷設下重重埋伏。
華容道地勢險峻,山林密佈,易守難攻,正是伏擊大軍的理想地點。魯統將秦軍分成多個小隊,隱藏在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