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這個扒大炕與打狗積肥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積肥。古代有打狗勸夫,現代有打狗積肥;自古有扒抗抹房,現在有扒炕積肥多打糧。看來,當時的專家在糞肥方面確實大動了腦筋。
自古以來,農家的火炕都是用土坯壘成的,一般說是最多兩年搭一次,3年就有點憋煙,炕不好燒,不愛熱炕了。因為當時農村燒火做飯都是柴火,煙火比較大。扒炕拆下來的土坯主要是用來抹房頂,當時的房頂幾乎全部是用土抹的,目的是以防漏水,而炕洞坯土是最佳的防水材料,又不愛被雨水沖刷掉,是一般任何泥土土不能比擬的。炕洞灰土的第二大用途就是做肥料,後來知道含有豐富的鉀肥。當時的專家可能就看重了這一點,一道命令下來,全部扒炕。看來,當時的農業專家對糞肥是挖空了心思。當時,民間也流傳著順口溜:“莊稼一朵花,全靠糞當家”。由於糧食不高產,人們在糞肥上沒少下了功夫。
每鋪炕洞土的報酬用工分計算,大約頂20個勞動日。但家家都不大情願,頂多少勞動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抹房土了,一旦房頂漏雨可不是小事。
現在說起這些話,也許讀者們認為很平常,但那時全村同時扒炕也是一道奇觀,我不敢說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起碼各家窗下都有一堆炕洞坯土。不在農村住過,沒經歷過扒炕搭炕的先生女士們可能不知道,那個炕洞坯土有一股刺鼻的油煙子味,全村同時扒了炕,您想躲避這種油煙味,那簡直就是無處藏身。
家家扒炕,必定還得家家搭炕。所以,家家都摘下門板當床鋪,一頭擔在炕沿上,一頭擔在長條凳子上。由於新搭的炕抹的溼泥得等幾天才能幹,家家戶戶開窗敝門,這也是從來沒有過的壯觀景象。家庭人口多的,兩扇板門根本睡不開,就只好拿著點鋪蓋上房睡了,因為你想找宿根本找不到,家家戶戶都在同時扒炕。
緊接著,還要處理炕洞土,生產隊出馬車,把家家的全部拉到當街固定位置,潑水潤透,再砸成碎末狀,這個炕洞土糞才算成功。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時的專家們可能沒考慮到炕洞土的效能,只適合於澇地施肥,不適合於旱地。而我們那裡幾乎百分之百是旱地,根本就沒有現在的水澆地,全部是山坡子地。結果,不但沒有起到施肥作用,反倒把小苗燒死了,何況,朝陽常是十年九旱。但炕洞土最適合於給旱菸施肥,煙味也比用其它糞肥效果好。一次的教訓,從此再也沒人提倡“扒大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