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子家本在遼東,日子也算是殷實,家裡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也都算得上老來得子,早年窮,沒辦法娶妻,後來日子漸漸好了,就娶了幾個娃他娘。”
“眼見著兒女都長大成人,老大甚至找了個媳婦,正準備婚事之時,突然遇到一夥賊人,打著起義的名頭,強行將老大、老二、還有十三歲的老三帶上了山,就算落草為寇了,原本這世道就不好活人,落草為寇就落草為寇了,家裡剩下我和老伴兒還有女兒度日,日子也算過的去。”
“後來官府下來剿匪,剿匪需要錢糧,朝廷一時半會又湊不出,地方上只好將剿匪需要的錢糧進行攤派,這樣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上了山,落了草,留下一群連鋤頭都揮不動的老人,那田就更沒人耕了……”
黃伯說著,拿著酒碗和海東青碰了碰,又喝了一碗酒。
海東青知道,這個時候自己什麼都不必說,認真做一個傾聽者就最好。
“後來地方湊不出錢糧,匪患越剿越多,眼看著剿匪無法繼續下去,官府又開始清查戶籍,知道大部分青壯都上了山,官府開始讓各家勸回自家的年輕人,說只要肯下山,則既往不咎,勸返多的,官府還負責發放耕牛。”
“老漢一時糊塗,信了官府的話,已死相逼勸回了哥三,剛開始官府並未為難老漢一家,可後來過了半年的時間,回返的青壯多了,官府又重新開始剿匪,攤派的雜稅就更多了,無法上交的,就要追究以往的罪責。”
“就這樣,老漢的三個兒子最終死在了大牢裡。”
“我那……我那可憐的老三,才不過十四歲……”
黃伯說著,嘴中不斷抽噎著,海東青不好出言安慰,只能默默的將兩人再次空了的碗添上酒。
“原以為這樣就完了,可沒想到,攤派到老漢加的雜稅交不上,加上老漢又是囚犯家屬,就這樣,家裡的田產被鄉紳兼併了,我那年僅十二歲的小女兒也跟著受了牽連,被強行送進了官窯,可憐我那老妻,接連喪子失女之痛哭瞎了雙眼,最後掉進了水井裡,就再也沒有上來……”
“老漢我也無力安葬老妻,只好添了井,千里跋涉投奔這遠房侄子,這一路上並不太平,各地都在起義,朝廷到處剿匪,老漢走走停停,眼看著朝廷淪陷,迎來了闖王,沒多久吳三桂又引清軍入關,老漢我終於在幾年後來到了京城,尋到了我那侄子,這才有了一點安生的日子……”
“別人說你那屋子是內侍桂公公的,桂公公又跟了海大總管,以後可能就是天上的人了,勸我不要住進去,可老漢我都是大半截身子都埋進黃土的人了,不怕開罪你小桂子公公……”
“你這小娃娃也算心善,沒有和老頭子我計較……”
此時的黃伯已經喝醉了,說話有些含糊不清,側倒在了炕上,嘴中又好像有著千言萬語,不時的唸叨著。
“大寶……別打了,快回來吧……”
“老二,你隔壁張嬸兒家明天要修理草屋,你記得去幫襯幫襯……”
“老三,爹對不起你……”
“閨女,你在哪……你娘她去見你幾個哥哥了……”
……
聽著黃伯語帶哽咽的含糊說著,海東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這不是一個美好的故事,所以海東青聽的也跟著心有慼慼焉。
海東青記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後世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
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認為明朝末年剛好遇上了氣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導致糧食大幅減產,農民沒法填飽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終推翻了明朝。
可事實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