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威廉的狀態又回到了那種難以捉摸的忙碌。
前段時間,他還能偶爾陪江離玩一會兒遊戲,帶著她打叛軍,或者耐心地和她討論州對決的策略。
她雖然是個隨緣玩家,但威廉總能用最簡潔高效的方式讓她理解複雜的遊戲機制,甚至偶爾還會有些幽默的點評,讓她覺得那些枯燥的日常任務也沒那麼無聊。
可這幾天,他就像徹底從遊戲世界蒸發了一樣,賬號幾乎不再上線,連微信都變得剋制而簡短。
曾經偶爾還能和她閒聊幾句的他,現在回訊息的頻率變得極低,話語也儘可能精煉,像是生怕浪費時間一樣。
江離當然好奇他到底在忙什麼,可她並不是那種會追問的人。
成年人之間的分寸感,有時候就是一種默契,很多事情不問比問更有分寸。
她不問,他不說,彼此留出一段沉默的空間,等著對方主動開口。
如果他願意說,自然會告訴她;如果他不說,那就意味著這件事暫時還沒有她介入的餘地。
她沒有去探究他,也沒有刻意改變自己的方式,而是維持著他們一貫的相處模式,依舊會時不時地給他發訊息,分享自己的日常,做感情裡主動輸出的一方。
“今天去吃了一家特別地道的湘菜館,剁椒魚頭做得很好,鮮嫩入味,就是辣得我流眼淚。他們的老闆是溫州人呢,神奇吧,在法國可以吃到溫州人做的地道的湘菜。”
“你之前推薦的那部電影我看了,鏡頭語言很高階,雖然故事節奏有點慢,但細節很打動人。”
她不在乎他會不會及時回覆,也不期待一定要有回應。
有時候,他會隔很久才回她一條訊息,言簡意賅地問一句:“哪家?”或者“怎麼樣?”
有時候,他乾脆沒有回覆,訊息靜靜地躺在聊天框裡,變成一條孤零零的氣泡。
可她並沒有因此停止向他傳遞自己的世界。
或許這聽起來有些毫無意義,甚至有點像自說自話,但她還是繼續著。
比如某天她去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畫展,主打“新派超現實主義”,整場展覽佈置得像一個沉浸式夢境,她看完後還特意拍了幾張最有衝擊感的作品發給威廉。
“這個展覽很有趣,色彩和構圖都很不按常理出牌,看著像瘋子畫的,但細看又覺得很有邏輯。”
這次,威廉回覆得稍微長了一點——
“這風格確實很特別。”
江離挑眉,他居然還點開大圖認真看了?
她打趣道——
“你不會是隨便回一句吧?你真的看了嗎?”
對面停頓了一會兒,才發來一句簡短但有力的——
“看了。”
江離沒忍住笑了。
雖然他的回覆依舊剋制,可她還是能感覺到,他雖然忙碌,卻並沒有完全忽略她的訊息。
這種微妙的聯絡,反倒讓她感到安心。
她想了想,故意調侃道:“你的回覆越來越像老闆批改下屬的工作報告了。”
過了一會兒,他回了一條語音,語氣裡帶著點笑意,低沉而懶散:“抱歉,最近確實很忙。”
聽到他的聲音,她突然有些恍惚。
那一刻,她才真正意識到,他不是消失了,而是被現實世界裹挾著往前走。
她不去打擾,也不去追問,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讓他知道,他的世界裡始終有她的一點聲音。
江離最近在瀏覽本地活動時,偶然看到了一個名叫 “d?ner de cons”(傻瓜的晚餐)的聚會。
活動規則很簡單:每個報名者需要帶上一個自己認為“最傻”的朋友參加晚宴,席間大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