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給俺二舅成親了呢?"
姥爺嘆了一口氣,什麼也沒說,只是悶悶的蹲在大門外抽著旱菸,而是姥娘嗔了魏小佑一句:
"你小孩子家家的,不懂得大人的事,去玩吧!"
還是來參加二舅成親的大姨斷斷續續將大舅沒有成親的事告訴了魏小佑:
大舅是上學上到縣高階中學才不上的,不再上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幫助同班同學袁新梅能繼續上學。
袁新梅是魏小佑姥爺姥孃家楊家莊北一里路外袁家莊的。
大舅和袁新梅從上小學起就在一個學校,楊家莊聯合小學。
那個時候的小學都是好幾個村莊合著居中選擇一個村設立一個小學,這樣既能將分散在各莊的適齡兒童集中在一起上學,也能集中使用師資力量,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那個時候各莊的人口不是很多,很多的村莊滿打滿算都不足500到800人,單獨設定健全一個小學,既浪費人力物力,更分散本就捉襟見肘的師資力量,同時也能減少和降低政府各級教育經費的分散投入。所以,也就常常採取多村選其中間村設定學校的辦法來解決適齡孩子上學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大舅和袁新梅從上小學起就在一個班,後來又同時上了鄉里的聯合初級中學(即現在魏小佑上學的學校,黃堆集鄉第十四中學),還是在一個班,再後來,又都考上了縣裡的高階中學(即現在的鄆城縣一中)。
兩個人學習都是始終在班裡,在級部,在全校名列前茅,深受老師的喜歡,校領導也極其關注。
因為從上初中開始兩個人就總是結伴同行,一來二去就產生了懵懂的情愫,只是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誰也沒有勇氣說出口,更沒有誰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而是彼此藏在心裡。
高中僅上了半年,大舅突然提出不上了,任姥爺姥娘在怎麼說都堅決不去上,問為啥不想上了,也是死活不開口,只是說不想上了。後來還是大姨從側面知道了大舅放棄上高中的真實原因。
原來是袁新梅她家人覺得一個女孩子上那麼多的學也沒什麼用,還不如回家來幫家人幹農活來的實際,畢竟家裡地多勞力少(袁新梅是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爹孃兩個實在是忙不過來,所以就想讓袁新梅下學不上了,還給她預定了一門親事,這樣既能給家裡省了袁新梅上學的開支,還能多兩個勞力(在魯西南一帶,只要男女雙方定了親,準女婿就要在過年過節時去丈人家走親戚,春耕夏種秋收的節令,也要上門幫工,這是老輩傳下來的俗規。)。袁新梅不幹,覺得自己一定能學好,考好的,再加上不想同意父母說親的事,她心裡已經有了魏小佑的大舅。
她的爹孃見她不聽話,就以停止交學費供她上學為要挾,必須放棄上學並接受預定的親事,如果還是不聽就會直接到學校裡給她辦退學手續。
結果,魏小佑的大舅在學校裡發現袁新梅時常心不在焉,上課時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是答非所問,前言不搭後語的,就問袁新梅什麼情況?袁新梅也一直搖頭不說,只是說家裡有點事,放心不下而已,魏小佑的大舅也就沒有再追問深究。
因為是住校,和初中一樣,每週五下午兩節課下課後,學生們就會三三兩兩的結伴回家,鄆城縣一中距離魏小佑姥爺姥孃家楊家莊有30多公里,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袁新梅忍不住就將這個事情哭著說給了魏小佑的大舅聽,同時也將自己為什麼不想放棄上學的想法,包括自己心裡有魏小佑大舅的心思。
作為十幾歲的懵懂少年,何曾面對過這樣需要心智和理性才能判斷並最終才能做出決定的事。
魏小佑的大舅在聽了袁新梅的訴說後,腦袋一熱,脫口說出: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