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一個月過去。
實驗失敗以後,陸平重整旗鼓,第二天就投入到了赤道基地的建設之中。
新材料的難題,只能期盼發射的探測器能夠帶來驚喜了。
他主要負責設計戰艦的生產線,機械戰士的生產線等任務。
這一個月,他還調派了一部分機器人,將生態系統的幕牆改造了一番。現在真的可以模擬出日升月落,風雨雷電了。
而且第二批100架探測器也已經再次升空,向著太陽系內的各個星球飛去。
包括外太陽系的柯伊伯隕石帶、奧爾特雲、黃道離散天體,凡是太陽系內已知的天體,都有目標探測器前往。
陸平讓后土繼續打造第三批探測器。
第三批探測器經過後土的最佳化設計,已經可以加速到50%光速。這一批探測器,目標將不再是太陽系內部。
而是太陽系以外,周圍10光年範圍內的其他恆星系。在太陽系周圍十光年內,有七個恆星系。
其中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就是半人馬座,這個星系離太陽系只有4.24-4.37光年。
其中包括三顆恆星,分別是黃矮星人馬座a星,和紅矮星半人馬座a星A和半人馬座a星b。
這三個恆星稱作三合星,也是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的家鄉。
三合星系可以算得上是太陽系的鄰居了。
由於這三個恆星的質量有差異,按照三體問題的無解性,造成這三個恆星的運動軌跡充滿了不確定性。
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依附他們運轉的行星上,就可能出現很多極端條件。
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絕對會出現一些太陽系內不存在的特殊現象。
所以三合星系還是具有非常高的探索價值的。
以如今探測器50%的亞光速飛行,到達三合星系差不多需要十年時間。
再算上加減速和訊號的延遲,差不多得花費十五年時間,才能得到第一批探測資料。
按照陸平的探測計劃,既然距離合適,如今技術也已經成熟,當然是越早越好。
萬一探測器出了問題,按照他的壽命,最起碼還能再有一個十五年的緩衝時間。
陸平正在對一個機械戰士的模型進行最佳化,如今機械戰士和星際戰艦的圖紙都已經完成。
這些都是建立在軍方以前的概念設計基礎上的。
戰艦的建造陸平也算是有了一些經驗,就是修改一下發動機的預留介面,再調整一下戰艦的整體佈局就可以。
唯一讓他犯難的,還是機械戰士的能源系統。
核聚變電池的材料遲遲沒有進展,能量模組就沒法定型,所以機械戰士的設計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
一旦他要反攻地球,即便有火力強大的星際艦隊將血族壓制,可是缺少了機械戰士的地面力量,就無法將血族全部剿滅。
總不能讓艦隊把地球整個轟炸一遍吧,這樣就算剿滅了血族,收復了地球,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陸平瞅著軟體裡的機械戰士造型,大體上的設計外形就像個變形金剛。
這些都不是智慧機器人,而是依靠無線網路,由后土分離的子程式進行統一指揮作戰的。
除了變形金剛這類的,還有很多仿照地球動物的機械戰獸,比如老虎、獅子形態的。
機械戰士的型別越多,就能適應更多的戰爭地形。
所以機械大軍基本上是將地球上有數的生物,全都模仿了一遍,啥樣的的都有。
天上飛地,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土裡鑽的。
這一切都都有一個前提,就是高能量長續航的能量模組,也就是核聚變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