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七年這次的記錄,詳細描述了哈雷彗星出現的時間,方位,執行軌跡,持續時間。
經過現代的科學計算,這個記錄是真實可靠的。當時出現的時間是公元前240年 5月15日。
這裡就有一個題外話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西漢的史官,生卒日期沒有可靠文字記錄。
根據相關歷史文獻的推斷,最早出生時間為公元前145年。
也就是說,等司馬遷長大再去寫史記時,距離事發時已經過去了100多年。
那麼如此詳實的記錄他是從何得來的?而且史記中在這次記錄之前,還有一次哈雷彗星出現的記錄。
秦厲公十年,彗星見。這個時間是公元前467年。這一次記錄比較籠統,勉強可以認為是口口相傳了300多年被司馬遷收錄。
那麼秦始皇時期的那次記錄,精確到年月日,方位持續時間等,絕對不可能是口頭上傳下來的。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是有大量的先秦典籍作為參考的。
那麼,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是不是有些故意抹黑的嫌疑?
哈雷彗星每隔76年掠過近日點,點亮一次夜空,其他時間都是孤獨地在太陽系中獨自流浪。
它是一顆週期性彗星,結合它出現的頻率和時間跨度,經常會和一些大的歷史事件聯絡在一起。比如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等。
久而久之,哈雷彗星的出現,就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兆,因此又將他稱之為掃把星。
以現代的科學視角來看,這完全是機率事件,它出現過那麼多次,總會碰上一些歷史上的大事件。
而古代人又相信神話傳說,因此它就得了這麼一個諢名。
大半年之後,內太陽系中,一顆長度十幾公里的星體正在星際中疾馳。他的速度達到了每秒鐘五十多公里。
這顆星體正是哈雷彗星,它的軌跡正在靠近近日點。
它的背後拖著長長的彗尾巴,這些都是被太陽風剝離的彗星物質。
彗星上弱不禁風的塵埃和揮發物質,在太陽風的吹拂和光的壓力下,拖出一條明亮的大尾巴來。離太陽越近,尾巴越長,不管走到何處,尾巴總是指向揹著太陽的一面。
每一次掠過近日點,它的直徑都要縮小4到5米,損失大約1.5億噸的物質。
按照這個揮發速度,哈雷彗星大概還能繞太陽兩三千個週期,物質就要被揮發殆盡。
這樣算下來,哈雷彗星的自然壽命,只剩下不到30萬年。
然而,這一次的掠日飛行,讓它原本的生命軌跡,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在它進入內太陽系不久之後,一支艦隊出現在它的飛行路線之上,迅速將它包圍了起來。
無數的機械戰士從飛船內飛出,帶著各種裝置登陸了它的表面。幾個月後當它離開內太陽系時,它的內部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人類在它的內部安裝了曲率發動機,並將蟲洞裝置也轉移了進去,而且還在內部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留下了大量的科研人員。
這些裝置平時不會啟動,哈雷彗星還是按照原有的軌跡,在星際中繼續旅行。
陸平遠在夜梟基地,看著投影中的哈雷彗星,默默祈禱這顆星體最好永遠都不需要動用。
二十多年來,第三懸臂聯盟對於蟲洞裝置的解析工作收效甚微,陸平不得不考慮其他邁入四級文明的方法。
蟲洞裝置只是四級文明的科技造物,很明顯應該是先出現了四級文明,才有了人工蟲洞裝置。
既然破解工作進展緩慢,就應該轉變思想,將主攻方向改回原來的探索發現之旅。
按照科學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