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澈見沈雲璃自信滿滿,以為是她發現了什麼特別稀奇的東西呢。沒想到她居然也以蛤蜊為題,姜澈差點都沒忍住笑出來,這道食材他可一點都不陌生。
姜澈幾乎沒有思考,便開口誦讀詞作《鷓鴣天》:“瀲灩湖光綠正肥。長堤十里柳絲垂。輕便燕子低低舞,小巧鶯兒恰恰啼。”
“花似錦,酒成池。對花對酒兩相宜。桌邊莫話雒陽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妙哉,妙哉!看姜澈轉瞬間就做出了一首意境美妙的詞,幾人皆是不由得佩服姜澈的才思。
輪到姜澈出題了,他隨手指向桌上的一盤清炒竹筍。
沈雲璃盯著盤中的嫩筍,低頭稍微思考了一會,便開口吟誦:
“竹祖龍孫渭上居,供儂樽俎半年餘。斑衣戲彩鮮無價,玉版談禪佛不如。若怨平生食無肉,何如陋巷飯斯蔬。不須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時始憶渠。”(ps:沈雲璃這首詩原作者是楊萬里。根據情節需要安排成她自己寫出來的,請各位讀者見諒,作者沒那麼高水平能自己寫詩。)
竹筍是餐桌上常見的素菜,圍繞其作詩也相對簡單。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沈雲璃是有真才實學的,她愛讀詩詞,也會寫詩詞,所以她能淡定地提出這個以詩行酒的主意。
這首詩寫得不錯,頗具哲理性,姜澈也為之鼓掌喝彩。
這一次,兩人一詩一詞,算是戰成了平手。姜澈飲下一杯酒,沈雲璃也喝了一杯“琥珀光”。
下面就又是輪到李磻向姜澈提問了,他之前已經物色好了素材,一盤紅棗絲糕,說道:“阿澈,咱們都是朔北人,這道紅棗絲糕是北地的傳統美食,不如就以它入詩怎樣?”
姜澈點點頭,從盤中夾起一塊絲糕送入口中,一邊咀嚼一邊思索,很快整塊絲糕下肚,他開始誦讀:“定林草木也風騷,曾睡山中聽風宵。春去江湖七月事,空腸只憶是絲糕。”
這首詩從描繪自然風光開篇,以回憶吃絲糕的美味結尾,漂泊流離的傷感夾在其中。
下面就又該輪到姜澈出題了……
大家即興作詩,並不要求非得寫出上等佳作,在座的這幾個人,其實作詩寫詞的本領都不差,想難倒他們可不容易。
好在幾人只是朋友之間隨意玩一玩,輸贏並不是多重要,反而是大家文思泉湧,才會給這場宴席增添更多光彩,大家都是樂呵呵。
不過,姜澈的表現,還是震驚到了其他四個人。別看姜澈是以一敵四,卻一直穩居上風,每一位不消片刻,便能做出一首詩詞來,關鍵是水平都還不差。
沈厚指著桌子中央的一盤鮮蜜果請姜澈作詩,姜澈直接說道:“密有花紅綠刺長,擬來作伴石榴芳。金櫻身子玫瑰臉,更吃餳枝蜜果香。”
四句詩分別對蜜果的外形、香梅、長相和味道分別描述。
接著張輪才又拿起蜜果旁邊的一盤白餈粑來考姜澈,姜澈託著下巴稍一琢磨,便答道:“曾聞以春筍,名為玉版師。我獨謂玉版,正可名白餈。吃筍令人瘦,吃餈充人飢。慧眼曰不然,不如飲水肥。”
聽到這首有趣的小詩,沈厚提出了一個小問題:“沛然這首詩把白餈粑比作玉版的說法確實新穎,詼諧幽默而且不失哲理。但是詩中還提到以春筍為玉版師的說法,我倒是從未聽聞過。不知其出處在哪裡,請沛然解惑。”
姜澈背詩背的爽了,倒沒注意到這個問題,玉版師是蘇軾給春筍起的別名,這個世界還沒有出現,所以沈厚思索不出其出處。
這個問題不好解釋,姜澈隨便找了個藉口:“是我以前在朔州時,曾巧遇一位閒雲野鶴、周遊四方的隱士,聽他這樣比喻,覺得有趣,便記了下來。”
沈厚恍然地點了點頭,還說道:“看來那位隱士應該是一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