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青年也跟著學著說:“鄧老虎兒!鄧老虎兒!”接著也都嘻嘻哈哈的笑起來。山娃好奇的問這位大哥哥:“他們為什麼叫你‘鄧老虎兒呢?’”
“我也不知道啊!我姓鄧,也許我長得很恐怖,所以叫我這個奇怪的名字吧!”
山娃想:可能是他的長頭髮,身體又很瘦的緣故吧。總而言之,孩子們給這些知識青年起了好多外號:什麼刺蝟、長猴兒、百仙姑、美人魚、白毛女等等,男的、女的都有“雅號”。他們大多住在大隊部的幾間空房子裡,男的住幾間,女的住幾間,也有的被安排在老鄉家住宿。所以,大家都稱呼大隊部那裡為:“青年點兒”。
他們一到,大隊隊長就佈置了任務:一是挨家挨戶的訪問,叫做“訪貧問苦”;二是專門吃窩頭、稀粥和黃菜葉子,叫做“憶苦思甜”;再就是和農民一樣到農田裡幹活,叫做“同工同酬”。知青鄧老虎兒和一位女青年叫做“美人魚”的,分在了一組,因為那位女青年姓“梅”,長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雙眼皮兒,烏黑的披肩發,燙成了捲髮,一笑兩個小酒窩兒,面板白嫩兒,所以根據她姓的“諧音”叫她“美人魚”。與鄧老虎兒形成了很大的差異,那個鄧老虎兒,小小的眯縫眼兒,刀條臉兒,頭髮毛烘烘的風亂著,面板也不白淨。他倆都是天津人。來到了山娃家,鄧老虎兒未進門就喊叫起來:
,!
“大姐兒!幹嗎呢?我們訪貧問苦來了!”
“大娘!我們來了,看看你們有嗎苦的?”
天津人,地方方言很重,一般都帶個“嗎!”字,見到女性,不管老少都成為“大姐”,見到年老的女性,都稱呼為“大娘”。賈氏和秀蘭不知從哪兒來了兩個侉子,說話南腔北調的,一邊迎接一邊說:
“我們沒有錢花,吃得也不好!這不就是苦嗎?”
“你們說說,我丈夫整年不回家,在外面圖省心,趕緊把他調回來吧!”秀蘭好像覺得來了什麼領導幹部,就把自己的願望端了出來。
“媽!你說什麼呢?他們是知識青年,下鄉到咱們村,是來咱家訪貧問苦的!”山娃向奶奶和媽媽解釋著說,又和兩位知青介紹著家裡的情況。。。
“我們家,總共七口人,奶奶、爸媽和我們姊妹四個,爸爸常年在東北工作,兩三年回一次家,媽媽從我一出生,就得了精神上的毛病,時好時壞,反覆無常。奶奶是小腳女人,幫著媽媽拉扯著我們弟妹,我和大妹都念書,家裡就靠爸爸寄來的錢買口糧款為生,平時零花錢,是靠奶奶和母親養的豬和雞下的雞蛋賣錢。生活很艱苦。一年到頭喝粥,吃頓窩頭就算改善生活了,過年過節,用玉米兌換有數的幾斤白麵,包幾頓餃子吃,就很幸福了!把豬喂肥了,捨不得自己殺吃,活豬賣了錢用來給我們交學費和零花。到了春天,幾乎家家都斷糧,到山上挖野菜充飢。。。”說到這裡,山娃的眼睛溼潤了,兩個知青一邊聽著,一邊記著,臉上也都掛滿了同情,心裡默默的沉了下來。。。
:()兩代人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