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坐在光線柔和的書房裡,四周的書架擺滿了各類書籍,在這靜謐的空間裡,只有他輕微的翻書聲。剛剛結束的與張醫生的會面,讓他的內心還泛起層層漣漪。此時,手機螢幕亮起,張醫生髮來的她父親日記截圖,如同神秘的時光信函,將程宇拽入一段被歲月塵封的往事。
那是一段動盪不堪的歲月,張醫生的父親,一位心懷仁術的醫者,在時代的浪潮下,被下放到東頭村。村子環山抱水,本應寧靜祥和,可那個深夜,卻被突如其來的密集槍聲打破了所有平靜。
“砰砰砰……”槍聲在寂靜的夜空中格外刺耳,仿若惡魔的咆哮,驚得村民們從睡夢中猛然驚醒。張醫生的父親,在被窩裡輾轉反側,滿心的不安與恐懼如潮水般蔓延。這一夜,漫長且煎熬,每一聲槍響都像是重重地敲在他的心尖上。
直至凌晨,槍聲才漸漸停歇,可村子已然被恐懼的陰霾籠罩。張醫生的父親匆匆找到鄉黨委書記程大照,彼時的程大照雖年紀輕輕,卻透著一股沉穩與堅毅。程大照面色凝重,緩緩道出實情:“昨晚對那些長期為禍鄉里的土匪採取了革命行動,醫院後面的打靶場成了臨時刑場。”原來,這些土匪本性難移,即便在解放軍解放此地,勸誡他們放下武器、迴歸農耕生活後,依舊肆意妄為,跑到外地燒殺搶掠,犯下了累累罪行。
張醫生的父親聽聞,心中猛地一顫。他身為國民黨時期醫院的名醫,本就因資本富農的身份在這特殊年代如履薄冰。這般驚心動魄的事件,讓他更加謹小慎微。回到醫院後,懷著複雜的心情,他將這些經歷一一記錄在日記中,文字裡滿是那個夜晚的驚心動魄與自己的惶恐不安。
透過日記的字裡行間,程宇仿若親眼看到那悲慼的一幕。土匪的家人們得知噩耗時,哭聲震天動地,彷彿要將整個村子的悲傷都宣洩出來。他們哭哭啼啼地朝著打靶場走去,那悲痛欲絕的模樣,讓人心生憐憫。而程大照則帶領著民兵和幹部們在路口維持秩序,不遠處的鄉黨委大院裡,一群解放軍戰士正在吃早餐,他們身姿挺拔,透著一股堅毅與果敢。幾輛吉普車整齊排列在門口,在晨曦中散發著冷峻的氣息,彷彿在無聲訴說著這場戰鬥的激烈與殘酷。
繼續翻閱日記,程宇瞭解到程大照的傳奇過往。程大照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六歲便與年長几歲的哥哥相依為命,在苦難中掙扎求生。十六歲時,為了擺脫命運的枷鎖,也為了給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帶來光明,他毅然踏上流浪之路,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游擊隊。
在游擊隊的日子裡,程大照從最基礎的工作幹起。他每日為戰士們生火做飯,炊煙裊裊中,滿是對革命勝利的憧憬;站崗放哨時,他如同一棵蒼松,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的風吹草動;傳遞情報的路途充滿艱險,可他從未有過一絲退縮,憑藉著過人的機智與勇氣,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在戰火的洗禮下,程大照從一個青澀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名英勇無畏的解放軍戰士。最終,他帶領部隊解放了這片土地,成為了改變無數人命運的英雄。此後,憑藉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熱忱與忠誠,程大照從鄉黨委的伙伕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憑藉自身的努力與才華,一路晉升為鄉黨委書記。
程宇的目光隨著日記的文字移動,看到了那場備受矚目的公判大會。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朝著村委門口匯聚。一場先處決後審判的公判大會即將拉開帷幕。上午十點,廣播聲傳遍村子的每一個角落,男女老少紛紛響應號召,齊聚鄉黨委大院。一時間,大院裡人頭攢動,足有五六百人。大家帶著小矮凳,有序地坐下,臉上或是緊張,或是期待,氣氛凝重而壓抑。
程大照站在臺上,身姿筆挺如松,眼神堅定而銳利。身旁,孫正偉等領導神情肅穆,革命委員會的主任以及上級派來監督的武裝部部長也正襟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