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不德》
作者: 劉智航
知德之不德之
為不德之下也
不知之德之
為德之上上也
知德之德之
為德之上也
不知之不德之
為不德之下下也
應取德而去不德
學而用之為美
學而不用之為不美
應以學觸思以思觸心
以心觸德以心觸行
運德執行兼備也
如順風乘舟,以風推舟,
有為大用也
於人世為高尚也。
在浩瀚的哲學海洋中,每一部作品都是思想的燈塔,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劉智航先生的《德與不德》便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啟迪的哲學佳作。這部作品以簡練而深邃的文字,探討了“德”這一永恆的主題,引領我們走進一個關於人性、道德與社會和諧的美好世界。
一、知與不知:德之雙翼
“知德之不德之,為不德之下也;不知之德之,為德之上上也。”開篇便以對比的手法,將“知”與“不知”引入對“德”的討論中。在劉智航先生的筆下,“知”與“不知”並非簡單的知識有無,而是對“德”的不同理解和境界。
“知德之不德之”,是指那些雖然認識到“德”的重要性,卻在實踐中未能堅守或未能充分展現“德”的人。他們或許明白“德”的意義,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被歸為“不德之下”。而“不知之德之”,則是指那些雖然沒有明確意識到“德”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實踐著“德”的人。他們或許沒有刻意去追求“德”,但他們的行為卻完全符合“德”的標準,甚至超越了世俗對“德”的理解,因此被尊為“德之上上也”。
這一對比,不僅揭示了“德”的實踐意義,也強調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真正的“德”,不僅在於內心的認識,更在於外在的行為表現。
二、德之上與下:境界的劃分
“知德之德之,為德之上也;不知之不德之,為不德之下下也。”接下來,劉智航先生進一步將“德”的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
“知德之德之”,是指那些不僅認識到“德”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在實踐中堅守並充分展現“德”的人。他們明白“德”的內涵,更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德”,因此被歸為“德之上”。而“不知之不德之”,則是指那些既沒有認識到“德”的重要性,又在實際生活中違背“德”的原則的人。他們或許從未思考過“德”的問題,但他們的行為卻與“德”背道而馳,因此被歸為“不德之下下也”。
這一劃分,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德”的多樣性,也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德”的敬畏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學與用:德之實踐
“應取德而去不德,學而用之為美,學而不用之為不美。”劉智航先生在這裡強調了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
“取德而去不德”,是道德實踐的前提。我們要明確自己的道德標準,選擇符合“德”的行為,摒棄違背“德”的行為。而“學而用之”,則是道德實踐的關鍵。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德”的認識上,更要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美”的。
同時,劉智航先生也指出了“學而不用”的危害。如果一個人雖然學習了“德”的知識,但卻沒有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那麼這種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四、思與心:德之源泉
“應以學觸思以思觸心,以心觸德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