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月堡的那位整個奧斯曼帝國的主人——阿雷·斯特。
(就是不公平,全是阿雷·斯特遙控的,至於為什麼還要有這麼一場戲,則是為了堵住廣大奧斯曼民眾和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的嘴。)
(你看,我們也擁有選舉制度,每一個帝國的重要決定,都是由代表民意的議員投票決定的。)
克里克·迪爾科夫則開始宣佈結果道:“根據投票票數,宣佈帝國建設,交通,國資的重點方向為鐵礦資源,煤礦資源等礦產開採,工業區之間的鐵路建設,重工業的工廠建設。”
在宣佈完結果後,克里克·迪爾科夫繼續道:“下面由教育部部長,穆薩·本·哈桑大臣來陳述。”之後便坐了下去。
而穆薩·本·哈桑則是站了起來,掃視了一眼所有的議員。
才淡淡開口道:“諸位,教育是一國復興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目前的世界強國中,無一不是教育強國,唯一不是的俄羅斯帝國,他們憑藉的龐大的領土,孤寂的嚴冬,無數的“灰色牲口”,而我們現在並不具備同俄羅斯帝國相同的條件。”
“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是,快速完成全面教育,迅速完成強國的例子。”
“而世界上所有國家中,異軍突起的就兩個國家,分別是中歐的德國,以及遠東的日本。”
“但是現在的日本還遠不如世界主流強國《英國,德國(以落魄),法國,美國,》。”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他們於普魯士時期便完成了全民教育,憑藉著強大的國民素質。”
“普魯士的科研實力,工業實力,以及軍人的素養,在德意志地區和世界都是屬於頂尖的水平。”
“最終他們擊敗了奧匈帝國奪取了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普法戰爭中又擊敗法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雖然此次戰爭他們失敗了,但是整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否認他們的強大。”
“無論從那個方面都是屬於世界一流水準(經濟/科技/軍事/工業/國民素質)”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們的國民教育體系的功勞。”
“強大的教育體系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高階知識分子,為德國各行各業提供了足夠的高精尖人才。”
“普魯士的教育體系是他們在1809年由威廉·馮·洪堡提出的三級學校制度:小學、中學、大學制度。
在威廉·馮·洪堡看來,理想的中學首先應當是人文中學,是為大學學業作準備的,為此他提倡學生學習古語言以修養思想。
此外,威廉·馮·洪堡和他的同事留下來的流傳長久下來的改革措施還包括:1810年引入的教師考試,中學教師必須掌握古語言、歷史和數學;
於1812年引入統一的中學畢業考試(不過到1834年才完全執行);1816年引入了十年制中學教程;在1816年,普魯士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60。
而中等學校又分為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兩種,中等學校改組計劃包括:將以前的文科中學、高階女子中學、學院、拉丁學校、阿卡德米學校五種古典中學統稱為文科中學。
並且規定了只有文科中學的畢業生才有進入大學學習,和充任國家官員的資格;
其次,規定文科中學教師的任職資格。1810年普魯士規定教師的考核工作由代表團承擔。考核科目包括語文、科學、歷史等所有文科中學所開設的科目。
而牧師則是被排除在教師隊伍之外。還有就是推行新的文科中學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
新的文科中學以拉丁語、希臘語、德語和數學為主課,同時開設歷史、地理、繪圖、宗教以及其他的語言課程。同時,在